建设单位工程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谈国庆
江苏水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建设单位在工程管理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所以,创新成为建设单位提升工程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组织机构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建设单位工程管理工作的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建设单位;工程;管理;创新
引言:建设单位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成败。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往往存在诸多弊端,如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安全风险高等。建设单位必须积极寻求工程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1]。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树立创新理念
在创新理念的构建层面,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管理机制。这要求从项目立项阶段就引入创新评估体系,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模式创新纳入可行性研究框架。设计阶段通过BIM技术应用、多专业协同设计等数字化手段突破传统设计边界,施工阶段则需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施工单位探索装配式施工、智能监测等新型建造方式。创新理念的落地需要配套的制度保障,包括建立容错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形成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2]。
(二)强化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机制的强化需要建立动态响应体系,构建包含政策分析、需求预测、竞争评估三位一体的市场监测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土地供应、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分析。在项目定位阶段,通过价值工程分析方法精准匹配市场需求,如商业综合体项目需重点考量业态组合的消费转化率,产业园区项目则应聚焦产业链配套的协同效应[3]。
(三)注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需要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将绿色建造标准嵌入项目管理全流程,在规划设计阶段优先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施工阶段建立碳排放计量系统,通过预制构件使用率、建筑垃圾回收率等量化指标实现过程管控。资源利用方面,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建立材料设备共享平台,实现跨项目的资源优化配置。更需重视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如在基础设施项目中同步实施生态护坡、雨水花园等环境补偿措施,真正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发展。这种三位一体的管理理念革新,实质上重构了工程建设管理的价值维度。通过创新驱动提升技术能级,市场导向确保商业价值,可持续发展创造社会效益,最终形成具有韧性的新型工程管理模式。这种转变不仅顺应了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更为建设单位培育核心竞争力开辟了新路径。随着智能建造、低碳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管理理念的创新将始终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能[4]。
二、管理手段的创新
(一) 应用信息化技术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设单位要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重构工程管理模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三维建模整合设计、施工及运维数据,提前识别设计冲突、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云端存储与计算能力,项目各方可实时共享进度、成本及质量数据,支持动态调整施工计划。例如,基于历史工程数据的大数据分析,预测工期延误风险或成本超支趋势,并自动生成优化建议。此外,人工智能(AI)算法能辅助识别安全隐患,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监测未戴安全帽的工人,或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分析施工日志中的潜在风险。
(二)推行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价值流为导向,系统性消除施工中的浪费,从传统粗放式管理转向流程精细化管控。首先,通过价值流分析(VSM)梳理施工流程,识别非增值环节(如材料冗余运输、工序等待时间),并采用标准化作业减少变异。例如,推行模块化施工或装配式技术,可缩短现场作业周期,降低人工依赖。其次,精益管理需嵌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统计过程控制(SPC)监控关键工序参数(如混凝土强度、钢结构焊接精度),确保质量波动在可控范围内。同时,引入“安灯系统”(Andon),鼓励一线人员实时上报异常问题,缩短响应时间。在安全管理中,采用行为观察法(BBS)分析人员操作习惯,针对性开展培训,从源头降低事故概率。
(三)强化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复杂性要求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构建分层次的风险管理框架:在战略层面,通过德尔菲法或情景分析识别宏观风险(如政策变动、市场波动);在执行层面,利用故障树分析(FTA)或风险矩阵量化技术风险(如地质条件异常、设备故障)。风险应对需注重动态调整。例如,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当关键指标(如工期偏差率、成本偏差率)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预案。针对不可预见风险(如极端天气),可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评估其对工期的影响,并预留弹性资源(如备用供应商、机动施工队伍)。此外,风险文化培育同样关键,通过定期组织沙盘推演或应急演练,提升全员风险意识与协同处置能力。
三、组织机构的创新
(一)优化组织架构
传统工程建设中,施工与管理职能高度重叠,易导致权责模糊、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优化组织架构的核心在于实现二者的有效分离:一方面,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统筹项目策划、资源协调及质量监督等职能,确保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另一方面,施工团队聚焦技术实施,减少非专业事务干扰。这种分工模式不仅明晰了责任边界,更通过专业化提升了管理精度。例如,管理部门可借助数字化工具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而施工团队则能集中精力攻克技术难点,形成“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协同效应。架构调整需配套权责清单与流程再造,避免出现管理真空。
(二)加强团队建设
团队效能直接决定项目成败,建设单位要从三个维度强化人才建设:首先,建立分层培训体系,针对管理层加强战略思维与风险管控能力,技术人员则侧重新技术应用培训;其次,推行“能力-岗位”动态匹配机制,通过轮岗、项目制等方式挖掘员工潜能;最后,设计多元化激励方案,将绩效考核与创新贡献、团队协作等指标挂钩,激发内生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凝聚力培育需注重文化浸润,通过扁平化沟通、跨部门协作项目等方式,消除层级壁垒,形成知识共享、责任共担的组织氛围。
(三)建立弹性管理机制
面对市场波动与技术迭代,刚性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需求。弹性管理机制强调“战略定力”与“战术柔性”的结合:在顶层设计层面,制定标准化管理框架确保方向统一;在执行层面则赋予项目组自主权,允许根据工程特性调整资源配置节奏。例如,可建立“模块化”管理单元,当遭遇突发变更时,快速重组团队结构而不影响整体进度。此外,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时监测市场、供应链等变量,提前制定备选方案。这种“刚柔并济”的机制使企业既能保持运营稳定性,又具备快速响应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树立创新理念、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行精益管理、优化组织架构、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措施,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管理,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只有这样,建设单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良. 对当前建设单位工程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建设科技, 2018, (07): 72-73.
[2]王光杰. 柴河水库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达标建设中水情调度管理工作思考[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6, 36 (08): 69-71.
[3]郑红. 关于当前建设单位工程管理工作的思考[J]. 企业导报, 2011, (08): 78-79.
[4]戴庆斌. 建设单位工程投资管理工作的思考[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2):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