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适配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与创新

作者

袁余俊明

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引 言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效能直接决定着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质量与结构,对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促进社会就业、支撑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然而,面对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数据为关键要素、融合为显著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兴起与深刻变革,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遭遇诸多挑战,不仅制约了人才培养的适配性与前瞻性,也削弱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新动能培育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因此,探索并构建一种能够有效对接、支撑并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历程

1995 年,《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全面启动和实施后,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工学分离、校企脱节”人才培养模式阶段

“工学分离、校企脱节”是指学生学习与工作相分离、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生产世纪相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此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走的是一条学科型道路,即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计划是在学科型模式上的调整(洪申我,1995)[1],具有以下特征:封闭的办学理念;本科压缩型的评估指标体系;单一学校办学等(郭扬,2009)[2]。“工学分离、校企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我国高职教育生源结构混杂、起点不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环节未脱离学科体系窠臼等问题(高原等,2003)[3],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刘紫婷,2007)[4]。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阶段

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阶段。此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传统学徒制向现代学徒制的范式转变(王振洪等,2012)[5],形成了“订单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与“校企联动”模式(陶言诚,2013)[6]。相较于“工学分离、校企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改变了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技能培养的弊端(陈慧等,2019)[7]。

(三)“专创结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阶段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出台,提出将具有鲜明实践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突破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步入“专创结合,产教融合”阶段。杨利静(2020)[8] 认为,“专创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主张构建高职院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徐美燕(2022)[9] 认为如何加速培养适应产业变革与升级需要的创新创业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而探索“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仇志海(2021)[10] 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构建“三融三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由此可知,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始终受制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政策导向,而新质生产力所引发的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及创新驱动需求,正对人才能力结构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深刻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能够为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历史逻辑起点和时代适配性基础。

二、新质生产力变革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标志着经济发展范式向创新驱动、知识密集、绿色智能方向的根本性转变。其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承载,深刻重塑产业形态、就业结构、技能需求与知识体系。这一变革对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能力培养、专业建设以及服务地方等维度正面临结构性的适配问题。

(一)产教融合滞后与协同失效

一是产业升级速度远超教育响应。新质生产力推动的产业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更新、教材编写、实训设备投入周期长,难以跟上企业实际需求。二是企业参与深度与广度不足。处于技术前沿的企业更关注核心研发和高端人才,对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动力和能力可能不足;同时,融合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实习、讲座,缺乏基于真实技术项目、共同研发的深度融合。三是“教”与“产”标准脱节。教学内容、技能标准未能及时反映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岗位、新技能、新规范,例如,智能制造系统运维、数据分析应用、绿色生产管理。

(二)能力要求跃升与生态缺失

一是从“熟练工”到“创新者”的转变。 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不仅掌握操作技能,更要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应用新技术、优化工艺流程甚至参与小微创新的能力。传统高职培养更侧重技能熟练度,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不足。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课程多为理论传授,缺乏与真实产业场景、技术前沿结合的实践项目;校内孵化平台、创投资源匮乏,难以支撑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三是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短板。 教师自身对新技术的掌握、产业实践经验、创业经历可能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

(三)专业壁垒森严与复合型需求激增

一是传统专业划分僵化。现有的院系、专业设置往往壁垒分明,而新质生产力催生的岗位,天然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二是跨学科课程体系缺乏。缺乏有效机制设计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模块或项目,学生难以系统性获得跨领域知识和技能。三是师资与资源难以共享。不同院系师资、实验室资源难以高效整合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服务定位模糊与特色不足

一是同质化竞争严重。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未能紧密结合所在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方向,导致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错位。二是对区域产业升级支撑力弱。缺乏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机制,未能有效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转化和传播的中心。三是“地方性”特色不彰。未能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优势,形成不可替代的人才培养特色和服务能力。

三、高职院校“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有效应对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挑战,高职院校亟需构建一种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化、协同化、特色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邱学青提出人才培养“5I”路径 [11],为高职院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基于此,本文提出高职院校“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产教融合(Industrial)- 创新创业(Innovation)- 专业交叉(Interdisciplinary)- 区域融合(Inter-zone)- 特色发展(Individual)”。

(一)“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

“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五个孤立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高度协同、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其中,“产教融合”是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真实的产业需求牵引、技术场景支撑和资源保障;创新创业是动力,驱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持续革新,培养学生的核心适应力,并通过创新活动反哺产教融合;专业交叉是方法,通过打破壁垒,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复杂需求的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是落实创新创业和满足产业需求的关键路径。区域融合是导向,确保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和服务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是特色发展的立足点。特色发展是目标与结果,在前四个要素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框架如下:

图1 高职院校“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

二)“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 深化产教深度融合。“产教融合”要素强调超越浅层合作,建立基于共同利益、技术共享、标准互认的深层次、战略性融合共同体。一是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 特色学院。与区域龙头企业、新兴科技企业共建实体化运行学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组建混编师资。二是“项目化”教学驱动。将企业真实技术项目、生产问题、研发任务引入课堂和实训,形成“教学即生产、生产即教学”的闭环。三是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学校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实时跟踪产业技术发展,快速调整课程内容、技能标准。四是搭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共建区域性或行业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师生共同参与技术研发、工艺改进、社会服务,反哺教学。

2.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要素强调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塑造适应技术变革、敢于创造的“新工匠”。一是课程体系融入。开设设计思维、精益创业、技术商业化等通识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强化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批判性思维训练。二是实践平台支撑。建设开放共享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引入企业导师和风险投资,举办基于真实技术痛点的创新创业大赛。三是推行“专创融合”项目。鼓励学生将专业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项目或创业实践,将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与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商业模式结合。四是师资“双师双能”转型。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创新项目、自主创业或指导学生创业,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3. 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专业交叉”要素强调打破传统专业藩篱,围绕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岗位群和技术领域,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课程体系。一是设置“微专业”或“交叉课程模块”。 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分析、可持续制造以及生物信息技术特定技术方向,整合相关专业核心课程,形成灵活选择的课程包。二是项目化学习(PBL)主导。 设计综合性、跨学科的大型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协作完成,例如农业、物联网、软件、数据分析等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智能农业监控系统。三是建立“专业群”协同机制。围绕区域核心产业链或技术链,组建紧密关联的专业群,实现课程互选、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四是培养“T 型人才”。要求学生既具备某一领域的精深技能,又拥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和跨界协作能力。

4. 紧密嵌入区域经济布局。“区域融合”要素强调将学校发展深度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布局,成为区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高地和创新服务节点。一是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地图。 深入研究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产业以及技术需求痛点,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二是共建“区域产教联合体”。 联合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建立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联合体,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三是服务区域终身学习。面向区域企业员工、转岗人员、新市民等,提供基于新技术的技能提升、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四是打造“地方智库”。发挥高职院校应用性研究优势,为地方政府决策、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

5. 实现鲜明特色发展。“特色发展”要素强调立足学校历史积淀、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特定领域,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鲜明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一是聚焦细分领域。选择1-2个与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度契合且自身有优势的领域,例如精密制造、智慧文旅、绿色化工、海洋生物技术应用,集中资源进行重点突破。二是打造“品牌专业 ( 群 )”。在聚焦领域内,建设国内领先、区域不可替代的品牌专业或专业群,形成口碑效应。三是传承创新地方文化技艺。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技术、商业模式结合,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特色人才。四是错位发展策略。 避免与区域内本科高校、其他高职院校的同质化竞争,在人才培养层次、类型、服务面向、技术应用领域上形成独特定位。

结 语

“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质生产力时代高职院校将产业需求、技术创新、教育变革、区域服务进行系统集成的战略操作系统,通过五要素协同实现人才培养从“标准化输出”向“生态化生长”的质变,培养一批具备扎实技术技能、强烈创新意识、跨界协作能力、深厚地方情怀、并能持续适应技术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有效支撑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和价值跃升。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结构分层:顶端层级由质量引领型院校构成,其数量有限但示范引领作用显著;主体层级为内涵提升型院校,占据最大比重;基础层级则是基础夯实型院校,同样数量有限,多为地方高职院校。鉴于基础夯实型院校资源禀赋相对薄弱,亟需精准定位自身优势领域,聚焦有限资源进行重点投入,并据此探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洪申我 . 从学科型到应用型的转换——对职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想法 [J]. 黎明大学学报 ,1995,(01):4-7.

[2] 郭扬 . 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 [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05):63-65.

[3] 高原 , 曹晔 , 高玉峰 , 等 .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问题与对策 [J]. 职业技术教育 ,2003,24(10):17-19.

[4] 刘紫婷 .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07,(08):48-49.

[5] 王振洪 , 成军 . 现代学徒制 :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08):93-96.

[6] 陶言诚 .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 [J]. 职教论坛 ,2013,(23):65-67.

[7] 陈慧 , 韩忠培 , 陈瑶 . 论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J]. 教育与职业 ,2019,(16):44-47.

[8]

(四)服务定位模糊与特色不足

一是同质化竞争严重。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未能紧密结合所在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方向,导致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错位。二是对区域产业升级支撑力弱。缺乏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机制,未能有效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转化和传播的中心。三是“地方性”特色不彰。未能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优势,形成不可替代的人才培养特色和服务能力。

三、高职院校“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有效应对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挑战,高职院校亟需构建一种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化、协同化、特色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邱学青提出人才培养“5I”路径 [11],为高职院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基于此,本文提出高职院校“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产教融合(Industrial)- 创新创业(Innovation)- 专业交叉(Interdisciplinary)- 区域融合(Inter-zone)- 特色发展(Individual)”。

(一)“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

“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五个孤立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高度协同、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其中,“产教融合”是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真实的产业需求牵引、技术场景支撑和资源保障;创新创业是动力,驱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持续革新,培养学生的核心适应力,并通过创新活动反哺产教融合;专业交叉是方法,通过打破壁垒,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复杂需求的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是落实创新创业和满足产业需求的关键路径。区域融合是导向,确保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和服务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是特色发展的立足点。特色发展是目标与结果,在前四个要素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框架如下:

图1高职院校“51”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

(二)“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 深化产教深度融合。“产教融合”要素强调超越浅层合作,建立基于共同利益、技术共享、标准互认的深层次、战略性融合共同体。一是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 特色学院。与区域龙头企业、新兴科技企业共建实体化运行学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组建混编师资。二是“项目化”教学驱动。将企业真实技术项目、生产问题、研发任务引入课堂和实训,形成“教学即生产、生产即教学”的闭环。三是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学校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实时跟踪产业技术发展,快速调整课程内容、技能标准。四是搭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共建区域性或行业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师生共同参与技术研发、工艺改进、社会服务,反哺教学。

2.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要素强调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塑造适应技术变革、敢于创造的“新工匠”。一是课程体系融入。开设设计思维、精益创业、技术商业化等通识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强化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批判性思维训练。二是实践平台支撑。建设开放共享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引入企业导师和风险投资,举办基于真实技术痛点的创新创业大赛。三是推行“专创融合”项目。鼓励学生将专业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项目或创业实践,将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与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商业模式结合。四是师资“双师双能”转型。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创新项目、自主创业或指导学生创业,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3. 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专业交叉”要素强调打破传统专业藩篱,围绕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岗位群和技术领域,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课程体系。一是设置“微专业”或“交叉课程模块”。 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分析、可持续制造以及生物信息技术特定技术方向,整合相关专业核心课程,形成灵活选择的课程包。二是项目化学习(PBL)主导。 设计综合性、跨学科的大型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协作完成,例如农业、物联网、软件、数据分析等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智能农业监控系统。三是建立“专业群”协同机制。围绕区域核心产业链或技术链,组建紧密关联的专业群,实现课程互选、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四是培养“T 型人才”。要求学生既具备某一领域的精深技能,又拥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和跨界协作能力。

4. 紧密嵌入区域经济布局。“区域融合”要素强调将学校发展深度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布局,成为区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高地和创新服务节点。一是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地图。 深入研究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产业以及技术需求痛点,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二是共建“区域产教联合体”。 联合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建立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联合体,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三是服务区域终身学习。面向区域企业员工、转岗人员、新市民等,提供基于新技术的技能提升、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四是打造“地方智库”。发挥高职院校应用性研究优势,为地方政府决策、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

5. 实现鲜明特色发展。“特色发展”要素强调立足学校历史积淀、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特定领域,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鲜明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一是聚焦细分领域。选择1-2个与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度契合且自身有优势的领域,例如精密制造、智慧文旅、绿色化工、海洋生物技术应用,集中资源进行重点突破。二是打造“品牌专业 ( 群 )”。在聚焦领域内,建设国内领先、区域不可替代的品牌专业或专业群,形成口碑效应。三是传承创新地方文化技艺。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技术、商业模式结合,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特色人才。四是错位发展策略。 避免与区域内本科高校、其他高职院校的同质化竞争,在人才培养层次、类型、服务面向、技术应用领域上形成独特定位。

结 语

“5I”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质生产力时代高职院校将产业需求、技术创新、教育变革、区域服务进行系统集成的战略操作系统,通过五要素协同实现人才培养从“标准化输出”向“生态化生长”的质变,培养一批具备扎实技术技能、强烈创新意识、跨界协作能力、深厚地方情怀、并能持续适应技术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有效支撑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和价值跃升。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结构分层:顶端层级由质量引领型院校构成,其数量有限但示范引领作用显著;主体层级为内涵提升型院校,占据最大比重;基础层级则是基础夯实型院校,同样数量有限,多为地方高职院校。鉴于基础夯实型院校资源禀赋相对薄弱,亟需精准定位自身优势领域,聚焦有限资源进行重点投入,并据此探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洪申我 . 从学科型到应用型的转换——对职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想法 [J]. 黎明大学学报 ,1995,(01):4-7.

[2] 郭扬 . 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 [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05):63-65.

[3] 高原 , 曹晔 , 高玉峰 , 等 .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问题与对策 [J]. 职业技术教育 ,2003,24(10):17-19.

[4] 刘紫婷 .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07,(08):48-49.

[5] 王振洪 , 成军 . 现代学徒制 :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08):93-96.

[6] 陶言诚 .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 [J]. 职教论坛 ,2013,(23):65-67.

[7] 陈慧 , 韩忠培 , 陈瑶 . 论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J]. 教育与职业 ,2019,(16):44-47.

[8] 杨利静 .“ 专创融合” 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06):66-68.

[9] 徐美燕 . 高职院校“ 产教、专创” 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Z1):75-77.

[10] 仇志海 . 基于问题导向的高职“三融三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42(32):53-56.

[11]邱学青.地方工科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5I”新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4,(10):33-37.

[ 基金项目 ] 校级课题“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研究”(立项编号:SKY24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