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火电厂热工保护系统可靠性提升策略

作者

方剑

大唐华银金竹山火力发电分公司 湖南省冷水江市 417505

摘要:火电厂热工保护系统是保障机组安全运行的核心环节,其可靠性直接关系电厂稳定性和经济效益。本文从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及管理优化角度出发,提出提升热工保护系统可靠性的具体策略。通过优化设备选型、强化逻辑控制、完善故障诊断机制以及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系统性降低设备故障率,提升保护动作的精准性,为火电厂安全高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火电厂;热工保护系统;可靠性提升

一、热工保护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设备硬件性能不足

传感器与执行机构是热工保护系统的“感知神经”与“动作终端”。温度、压力传感器若精度不足或校准滞后,可能输出失真信号,误导保护逻辑;执行机构卡涩或响应延迟则直接导致动作执行失效。关键测点冗余设计缺失进一步加剧风险,单一设备故障可能引发系统误判,尤其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硬件缺陷会被快速放大。

(二)控制逻辑与软件设计缺陷

保护逻辑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动作精准度。阈值设置过于保守或激进(如主汽温保护限值偏离实际工况)易引发误动或拒动。子系统间通信协议不统一则导致数据交互延迟甚至中断,例如DCS与PLC通信冲突可能使紧急指令无法及时触发,软件版本升级后的兼容性漏洞也可能引入未知风险。

(三)运维管理薄弱环节

传统维护过度依赖经验,缺乏基于设备状态的动态监测,如未利用振动分析技术预判传感器隐性故障。人员对复杂逻辑理解不足可能误判故障根源,例如忽略多参数联锁关系而盲目复位系统。应急演练缺失与标准化流程松散,进一步削弱团队对突发工况的协同处置能力。

二、热工保护系统可靠性提升策略

(一)技术优化:构建高可靠硬件与智能控制体系

1. 设备选型与冗余设计

硬件设备的选型与架构设计是热工保护系统可靠性的根基。在传感器选择上,需优先采用抗干扰性强、环境适应性高的产品,例如光纤传感器通过光信号传输替代传统电信号,可有效规避电磁干扰导致的测量误差。对于直接影响机组安全的核心参数(如炉膛压力、汽包水位),采用“三取二”冗余配置策略——三个独立传感器中任意两个输出一致才触发保护动作,既能屏蔽单点失效风险,又可避免多传感器同时漂移引发的误判。冗余理念需贯穿信号链路的每个环节:信号传输采用双通道物理隔离设计,防止线路短路或接地故障导致信号中断;执行机构采用模块化结构,例如将电动调节阀的驱动单元与阀体分离,支持带电插拔更换,大幅缩短故障停机时间。同时,集成在线诊断功能(如通过分析阀位反馈电流识别机械卡涩趋势),可实时评估执行机构健康状态,实现预测性维护。针对高温、潮湿等恶劣环境,硬件需强化防护设计,例如为压力变送器配置散热翅片与防冷凝涂层,确保长期运行下的测量稳定性。

逻辑控制优化与智能化升级

传统固定阈值模式难以适应机组变工况需求,例如低负荷运行时主蒸汽温度波动范围扩大,若仍沿用满负荷保护限值,易引发误停机。为此,可基于历史运行数据构建动态阈值模型,引入负荷率、环境湿度等参数作为修正因子,使保护动作条件随实际工况自适应调整。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故障预判能力: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设备运行特征(如汽轮机轴振频谱的谐波成分、电磁阀动作电流波形畸变),可提前识别轴承磨损、线圈老化等隐性缺陷,生成分级预警信号。在软件层面,需设置多重验证逻辑降低误动概率,例如锅炉灭火保护(MFT)触发前需同步验证燃料流量骤降与风量失衡信号,避免单一参数异常导致误动作。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则为逻辑验证提供了新途径——构建虚拟系统镜像模拟极端工况(如电网频率突变、给水泵全停),验证保护逻辑的响应时效性与动作合理性,优化联锁动作时序。

通信与系统集成改进

针对火电厂常见的异构控制系统(如DCS、PLC、独立保护装置),需通过标准化通信协议(如OPC UA)与统一数据接口实现无缝集成,消除协议差异导致的数据孤岛。控制层部署实时数据库,对关键参数进行毫秒级同步与冗余存储,确保紧急工况下数据调用的时效性。硬件层面需构建双通道通信网络:常规网络负责日常数据传输,独立硬接线回路专用于紧急保护指令(如汽轮机超速跳闸),形成物理隔离的双重保障机制。针对软件死机或跑飞风险,除硬件看门狗电路监控程序运行状态外,可引入心跳检测机制——主控单元与保护单元周期性互发校验脉冲,超时未响应即自动切换至冗余控制器。电磁兼容性(EMC)设计同样重要:采用屏蔽双绞线传输敏感信号,在机柜内分区布置强电与弱电设备,避免电磁干扰导致信号失真;为通信端口加装浪涌保护器,防止雷击或操作过电压损坏接口电路。通过上述集成优化,系统可在复杂工况下快速协调各子系统动作,例如在给煤机突发卡涩时,同步触发磨煤机降速与风量调节,避免燃烧失衡扩大为机组非停事故。

(二)管理强化:完善运维机制与人才培养

1. 建立预防性维护体系

传统“故障后维修”模式难以满足高可靠性要求,需向“预防性维护”转型。通过融合振动分析、红外热成像等技术,实时监测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机械磨损、接触不良等隐性缺陷,例如利用频谱分析捕捉电动门电机轴承的早期异常振动信号,避免突发卡涩。同时,结合设备生命周期规律制定定期维护计划,如每季度对压力变送器进行零点校准,每年对电磁阀密封件进行预防性更换。标准化检修流程是另一核心,需明确关键环节的操作规范——传感器校准需在恒温环境下使用标准信号源逐点校验,逻辑测试需覆盖全部联锁保护路径并记录测试波形。此外,引入信息化工具(如电子巡检系统和故障编码库)可提升维护效率,运维人员通过手持终端扫码调取设备历史数据,快速定位同类故障的解决方案,减少人为经验偏差。

人员能力提升与应急演练

针对热工保护系统的复杂性,需设计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基础层级聚焦设备原理与操作规程(如电磁阀的驱动电路分析),进阶层级深入保护逻辑的交互关系(如锅炉灭火保护与风烟系统的联锁条件),专家层级侧重故障诊断与逻辑优化(如通过趋势曲线分析误动诱因)。培训形式应多样化,例如利用三维仿真软件模拟汽轮机超速保护的触发过程,帮助人员直观理解转速信号、油压信号的协同逻辑。应急演练则需贴近实战,设置多系统耦合故障场景——模拟DCS通信中断时,如何通过硬接线回路手动触发汽轮机跳闸;或在主控室人机界面(HMI)故障情况下,利用就地控制柜完成保护旁路与复位。演练后需组织复盘会议,针对响应延迟、操作冲突等漏洞优化处置预案,逐步形成“故障场景库”和“最佳实践指南”。

管理制度与考核机制完善

可靠性指标体系的构建需涵盖误动率、拒动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等核心参数,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可视化分析。例如,将传感器校准超期预警接入生产管理系统(MIS),自动推送待办任务至责任人;利用逻辑测试记录追溯误动事件根源,明确责任归属。考核机制需与绩效深度绑定,例如对未及时处理冗余传感器偏差的班组扣减安全积分,而对提出逻辑优化方案的个人给予专项奖励。缺陷管理流程应实现全生命周期跟踪,从隐患上报、风险评估、整改方案审批到验收闭环,均需在系统中留痕。例如,现场巡检发现的执行机构动作迟缓问题,经专家组评估后列为二类缺陷,限时更换驱动模块并上传测试报告,超期未处理则自动升级督办。此外,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如热工专业与运行团队定期召开保护逻辑评审会,确保阈值设定与运行实际动态匹配,避免管理孤岛化。

结语

提升火电厂热工保护系统可靠性需兼顾技术改进与管理创新。通过优化硬件冗余设计、引入智能诊断技术、完善运维机制及人员培训体系,可显著降低保护系统故障概率,保障机组长周期安全运行。未来,随着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应用,热工保护系统将向更智能、更自适应的方向发展,为火电厂提质增效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李强. 火电厂热工保护系统的常见故障原因及防控[J]. 能源与节能,2021(12):125-126,178.

郭超.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安全保护与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技术研究[J]. 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9):258-260,264.

刘振琦. 基于关联规则的火电厂热工保护用机电系统故障分析方法[J]. 电工技术,2024(9):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