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顾奕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21316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主要表现为学科知识间割裂现象突出,历史、艺术等关联学科资源未被有效激活。随着 2022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写作教学突破传统范式,而现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虽有“活动·探究”等跨学科设计雏形,但教学实施仍存在评价维度单一、学生高阶思维培养不足等现实困境。近年来,“双减”政策的深化推进进一步凸显写作过程指导的重要性,亟需建立更符合学科融合趋势的教学评协同机制。
研究目的聚焦三个层面:首先,针对写作教学中学科壁垒问题,探索如何整合历史事件分析、艺术作品鉴赏等跨学科素材,构建主题式写作任务群。其次,为解决“一稿定优劣”的传统评价弊端,开发可视化评价工具以动态追踪写作过程,例如通过思维导图记录素材搜集轨迹,运用 rubric 量表评估论点建构逻辑。最后,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既关注写作成果质量,更重视批判性思维、知识迁移能力等素养发展,为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提供实践范例。本研究力图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创新,实现从单一学科训练向跨学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2.1 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写作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基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的写作教学评一体化设计,需要紧扣教材特色与跨学科整合需求,构建覆盖目标设定、任务设计和评价实施的全流程框架。该设计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单元为切入点,通过主题统整、资源融合和工具创新三个维度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
在目标设定层面,遵循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结构。例如,针对“家国情怀”主题单元,将写作目标分解为认知、技能与素养三个层次:认知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与文学表达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技能目标聚焦跨学科素材的转化能力,如将历史教材中“戊戌变法”的史料转化为议论文论据;素养目标则指向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爱国主题作品的表达差异。这种三维目标体系既承接了教材编写意图,又为后续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明确依据。
任务设计采用“主题—情境—活动”的递进模式。以九年级下册“戏剧人生”单元为例,创设“校园戏剧节策划”的真实情境,整合艺术学科的舞台设计、历史学科的戏剧发展史等内容,设计阶梯式写作任务链:第一阶段为资料整合,要求学生比较《雷雨》与《茶馆》的剧本结构,结合历史背景撰写分析报告;第二阶段为创意表达,根据美术课的舞台设计图创作剧目解说词;第三阶段为反思提升,通过小组互评修改脚本。每个任务环节均嵌入相应的评价节点,例如在资料整合阶段使用“信息筛选记录表”评估素材关联度,在创意表达阶段采用“多维表现性评价量表”检测语言表现力。
评价实施环节突出可视化工具的开发与应用。针对部编版教材中强调的写作过程指导需求,设计“写作能力发展坐标图”,横向轴标注“构思—起草—修订”三个阶段,纵向轴呈现“内容—结构—语言”三个维度。学生在每个写作节点通过坐标定位自评当前水平,教师则通过轨迹连线动态掌握个体发展曲线。例如在“观点论证”写作训练中,学生需在坐标图中标记历史论据引用次数(内容维度)、论证逻辑层次(结构维度)及学术语言准确性(语言维度),形成可视化的能力图谱。这种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评价中过程性数据缺失的问题,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跨学科资源整合采用“双通道”策略。一方面挖掘教材中的显性跨学科元素,如九年级上册“自然之音”单元与物理学科的声学原理、生物学科的生态知识关联;另一方面开发隐性联结,如在“名著导读”《水浒传》教学中,引入社会学的人物关系分析方法。评价时既关注学科知识的正确运用(如历史年代准确性),更重视跨学科思维的体现(如用数轴对比人物命运轨迹)。通过教材原生内容与拓展资源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具有语文特质的跨学科写作学习场域。
该设计实施需注意三个关键点:首先,保持语文学科本体性,避免因跨学科拓展导致语言训练目标弱化;其次,评价工具需适配不同写作类型,如文学创作侧重意象运用评价,而议论文写作侧重论证效力评价;最后,建立弹性调整机制,根据学生反馈动态优化任务难度与评价指标。实践表明,这种基于教材的一体化设计能显著提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为后续教学模式的应用奠定基础。
2.2 跨学科视域下的写作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跨学科视域下的写作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需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评价反馈三个维度协同推进,构建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多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动态教学模式。该策略通过资源整合、工具创新和主体协同等具体路径,实现写作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
在课程设计层面,采用“主题链式”任务开发方法。以部编版九年级教材中“科技发展”单元为例,设计“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主题任务群:历史学科提供技术革命背景资料,信息技术学科介绍自然语言处理原理,语文学科则聚焦科技伦理的议论文写作。每个子任务设置“学科接口”,如在分析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时,学生需结合物理学科的光学知识评价文本科学性,再运用文学理论撰写赏析报告。这种设计既保持语文的本体地位,又通过跨学科链接拓展思维广度。任务难度遵循“基础—拓展—挑战”三级梯度,确保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升。
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双轨指导”策略。教师一方面通过“写作工作坊”形式开展学科知识融合指导,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写作项目中,先邀请历史教师讲解民俗演变,再由语文教师示范如何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描写性文字;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过程可视化,使用“写作思维记录仪”软件追踪学生的素材搜集路径,自动生成包含历史事件引用频率、艺术图片使用类型等数据的分析图谱。学生在起草阶段可随时调取跨学科资源库,如辩论“网络语言利弊”时,系统会推送语言学家的访谈视频和社会学的调查数据作为参考。这种实时的资源支持能有效降低跨学科写作的认知负荷。
评价反馈机制突出“三维互动”特点。首先是评价标准的多维化,设计包含“学科知识运用”(如历史事实准确性)、“跨学科关联度”(如艺术手法迁移效果)、“语文表达能力”三大维度的rubric 量表。例如在评价“宋词中的数学美”习作时,同时考察学生对对称结构的数学理解(数学维度)、意象排列的韵律分析(音乐维度)以及语言表现的感染力(语文维度)。其次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师生—生生—家校”协同评价网络,家长可对调查报告的实地考察部分评分,历史教师可对论据的史料价值提出建议。最后是反馈形式的动态化,利用“写作成长树”可视化工具,将每次修改的跨学科元素增减、语言优化点以分支延伸形式呈现,帮助学生直观掌握自身进步轨迹。
资源建设方面实施“双库联动”模式。建立“跨学科素材库”与“写作范例库”的关联系统,前者按历史事件、科学现象、艺术作品等标签分类存储资源,后者收录往届学生优秀习作及专家点评。当学生写作主题涉及“传统建筑保护”时,系统自动推送古建测绘图纸(素材库)、相关获奖作文《榫卯间的智慧》(范例库)以及两库间的知识链接图示。这种结构化资源支持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知识调用效率,避免跨学科写作中常见的材料堆砌问题。
实施过程中需把握三个关键原则:一是语文主导原则,跨学科元素的引入始终服务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如在分析绘画作品时不偏离“如何用文字再现画面”的语文目标;二是渐进融合原则,从简单的学科知识引用(如作文中正确使用历史年代)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思维迁移(如运用几何原理构思文章结构);三是差异适应原则,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提供个性化跨学科路径选择,如视觉型学习者可多借助图像资料,而逻辑型学习者则侧重数据图表分析。这些原则能确保跨学科写作教学既保持开放性又具有学科规范性。
该策略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写作任务设计,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普遍困境,当写作素材来源于历史考察、科学实验等具体活动时,学生的表达欲望显著增强;其二,动态评价机制改变了“一稿定终身”的传统模式,使写作过程真正成为思维发展的可视化轨迹;其三,跨学科协作备课促进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语文教师与各科教师的定期研讨成为校本教研的新常态。这些转变有力推动了写作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的范式转型。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跨学科整合理念,构建了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的写作教学评一体化模式。通过实践验证,该模式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研究结论可归纳为三点:首先,打破学科壁垒的主题写作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历史事件分析、艺术作品鉴赏等跨学科资源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多元的认知视角。其次,写作过程可视化工具的动态评价机制,使学生能够清晰把握自身写作能力的发展轨迹,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最后,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协同参与,不仅优化了写作反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赵琰. 初中语文跨学科写作教学创新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文摘版 ) 教育》,2025,(6):194-197.
[2] 曹庆奎.“跨出”语文学科,“跨回”素养融合——文化本位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探究 [J].《江苏教育》,2025,(14):56-60.
[3] 胡晓燕.“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研究—以统编教材五上第五单元为例 [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教育科学》,2025,(7):081-084.
[4] 唐彬彬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语文写作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 [J].《科研成果与传播》,2024,(1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