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王霞
南通市八一小学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关键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的基本途径。将这四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阅读课堂,能够有效促进育人目标的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多元文化浸润,厚植民族文化根基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多元文化内容融合进教学,既能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够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实现文化自信的内在建构。多元文化的引入也打破了单一教材内容带来的文化局限,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理解语言和故事,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包容意识。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以比较、联想、探究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对不同文化现象的认知与尊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观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深化阅读体验。且多元文化的融入并不意味着文化碎片化,而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主线,在教学中统筹安排、合理嵌入相关文化知识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文化人”的语文学习目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神州谣》为例,这首节奏明快、形象生动的韵文作品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风貌,蕴含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象征。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读感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多形式的朗读与诵读活动,带领他们在语音节奏中感受语言魅力与情感色彩。随后结合相关地理图像或短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将文字内容与真实景观建立联结,激发文化感知的真实感与想象力。教学后期,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自主创作“我眼中的中国”短诗,在语言组织与表达中表达对祖国的情感认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沉浸式的朗读体验、图文结合的感知活动以及个性化的表达实践,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也逐步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与表达信心。
二、情境对话互动,提升表达交流能力
情境对话互动强调真实语境下的语言运用,从模拟交流场景入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其口语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说”的空间,使他们在角色扮演、观点陈述、对话协商等过程中,实现语言的实际运用与内化。除训练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外,还能启发他们倾听他人、尊重差异、合作互动,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维度。情境互动也益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感,缓解学生在公开表达中的紧张情绪,营造轻松、平等的表达氛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安排学生进入角色、开展多轮对话,促使语言从文本中“走出来”,服务于思维、表达和交际。反复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自信心逐步增强,为其今后更复杂的语言学习与社交交往奠定坚实基础。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为例,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青蛙卖泥塘”的故事线索,把握角色之间的基本关系,并围绕文中关键词句进行细读,如“乌龟说‘这里不够安静’”“鸭子说‘我讨厌晒太阳’”,带领学生体会不同动物的态度与表达特点,理解情节推进的逻辑与人物个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课堂情境:“你就是青蛙,要向乌龟、蜻蜓、鸭子推销你的泥塘,你该怎么介绍?”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推销中借用文本中的语言风格,尝试自拟台词,锻炼表达能力。最后开展“动物议会”环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演讲、小剧场展示或写一封“劝说信”。整个教学过程从阅读出发,以语言运用为落点,既完成了文本理解,又实现了阅读经验向实际表达的迁移,体现出“以读促说,以说深化读”的教学理念。
三、问题导学探究,激发深度思考习惯
以问题为驱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学生带着思考阅读、在探究中理解。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讲解代替思考”的现象,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形成探究意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应成为锻炼思维、表达见解、提升逻辑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问题导学探究还具有显著的课堂参与价值,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理解需求,激发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多角度的文本解读。在学生不断提出、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原本静态的阅读活动转化为动态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更深入的文本理解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养成,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的重要路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为例,该课文结构清晰、情节有趣,富有寓意,适合采用问题导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教师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递进式的问题链条,同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初步提问如“蜘蛛开了几家店?分别卖什么?”帮助学生梳理故事信息;进阶提问如“为什么蜘蛛的店总是开不下去?”“动物们为什么不来买?”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再通过“蜘蛛最后为什么能成功?”“你觉得蜘蛛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等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归纳人物特点,理解文本主旨。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牵引,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围绕问题讨论,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思维成长,充分体现了“以思促读、以问导学”的教学价值。
四、感悟美文品读,培养艺术创作情怀
阅读教学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的统一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感知力、审美直觉和想象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引导他们在优美的文学语言中感受美、表达美,能推动提升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唤起创作欲望。相比知识性文本,文质兼美的诗文、散文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艺术想象。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美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吟诵、联想、仿写、描画等活动中激发感受力、想象力和表达力,使语言学习与情感体验、审美创造深度融合,
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育人价值。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为例,课堂伊始教师同学生一起以节奏感强的吟诵反复朗读本诗,在语言节奏中体会诗意美感与情感流动。结合诗中典型意象,如“香炉”“飞流直下三千尺”,学生展开自由联想,描绘自己心中的瀑布景象,并尝试用语言将画面转化为具体表达。在教学延展环节中,教师设置“画中诗”与“诗中画”的表达任务,组织学生配图、配诗,将视觉与语言结合;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节奏,自主创作“我眼中的大自然”短诗,激发其艺术表达兴趣,学生在审美感悟中获得表达的乐趣,在创作实践中实现语文素养的生动体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多元文化涵养、情境表达实践、问题思维引导与审美创造融合的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策略的文本依托性,避免活动与阅读脱节,同时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与思维生成。唯有回归文本、立足学生、融合素养,方能构建高质量、深体验、有温度的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 詹小芳 , 钟惊雷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困境与重塑——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 [J]. 科教文汇 , 2025(9): 177-180.
[2] 张爱红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路径研究 [J].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 , 2025(3): 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