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探析

作者

葛鸿

南京传媒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2

作者信息:葛鸿(1987.11—),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产业管理。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思政教师作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关键力量,其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教育领域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考量。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3SJSZ0273

一、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1、队伍规模与结构

当前,中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思政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在学历结构方面,大部分思政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但博士比例依然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年龄结构方面,思政教师队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年轻和年长教师较少,中年教师占较大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新力。职称结构方面,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思政教师较多,高级职称教师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政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还不够畅通。

2、专业素养

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思政教育的质量。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多数思政教师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的动态变化不够敏感,难以及时将新理论、新观点融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能力方面,一些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此外,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学生心理辅导能力也存在一定不足。在科研水平方面,部分思政教师的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仍需提升,尤其是在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中,思政教师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有待增强。

3、培训与进修

为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普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然而,培训内容的单一性和实效性不足仍然是突出问题。一些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未能满足不同层次和背景教师的实际需求。培训方式也较为单一,多采用集中培训和讲座形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此外,培训效果的评估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准确反映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进修学习方面,虽然部分高校提供了一定的国内外进修机会,但机会分配不均,中西部地区和普通本科、专科院校的教师往往难以获得这些机会。

二、新时代对思政教师队伍的新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尤为重要,这是确保思政教育方向正确、效果显著的基础。思政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准确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成为学生的表率。此外,思政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不断的政治学习和实践锻炼,思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和发展的背景下。思政教师应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把握其基本原理和最新成果。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还能提升其理论研究和教学应用的能力。思政教师还应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思政教育的学理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思政教育不仅要理论传授,更需注重实践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新时代的思政教师应加强社会实践,通过参加各类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和校企合作项目,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不仅能丰富他们的教学内容,还能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政教师还应注重将自身的社会实践体验转化为教学资源,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思考引导学生,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新时代,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思政教师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等,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思政教师还应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使思政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三、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1、加强师资培训

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基础。高校应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和培训班等方式,确保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发展动态。培训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校内外专家的参与,可以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指导,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实践培训是提升思政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组织思政教师到基层进行社会实践,如参与农村扶贫、社区服务、企业调研等,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感染力。通过亲身体验,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国情民意,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思政教育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学校还应建立实践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分享实践经验和成果,形成良性互动。

思政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高校应开设专门的科研方法和教学技能培训班,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科研和教学技术。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的专业培训和进修项目,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此外,高校还应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项目,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等,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2、提升科研水平

鼓励思政教师参与国家级、省市级思政教育课题研究,是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提供科研项目申报指导和支持,帮助教师申请各类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可以深入探讨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为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学校还应建立科研成果推广机制,将优秀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是提升思政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交流。同时,支持思政教师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拓展学术视野,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学术交流,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3、强化师德建设

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思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和讲座,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职业态度,形成良好的师德风范。师德建设应与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

提升思政教师的职业形象,是增强学生对思政课信任和尊重的关键。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魅力,如举办教学技能比赛、教学示范课等。同时,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语言表达、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能力,使教师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职业形象的提升,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师德修养:现实困境、逻辑转向及实践进路[J]. 聂朝昭;徐学福.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3)

[2]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发挥的样态、挑战与提升策略[J]. 梅萍;白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02)

[3] 建设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关键要义[J]. 冯秀军.人民教育,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