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实践与挑战
娄红波
湖北远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州市 434499
摘要:主体结构作为建筑物的核心承载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与使用寿命。传统的结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破坏性强、耗时长、无法全面评估等问题。无损检测技术以其无损伤、高效、准确等特点,逐渐成为主体结构检测中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无损检测技术在主体结构中的应用,探讨了其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并对当前技术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总结技术实施中的难点,提出了提升无损检测效果和解决现有问题的可能途径,为无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主体结构;无损检测;检测技术;应用实践;挑战
传统的结构检测方法通常需要对结构进行破坏性取样,不能实时反映整体健康状况,且难以准确评估潜在的隐患。相比之下,无损检测技术因其无需破坏结构表面、操作简便且能够实时提供详细数据的优点,逐渐成为主体结构健康监测的主流方法。尽管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着技术标准不统一、设备限制以及检测精度等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推动无损检测技术的优化与发展,成为了当前建筑结构检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一)超声波检测
超声波检测是一种通过发射高频声波进入结构中,利用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受到内部缺陷反射和散射的特性,来探测结构内部缺陷的位置和大小[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与结构的密度、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超声波能够精准判断混凝土、钢结构等材料中的裂缝、蜂窝、空洞等缺陷。尤其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超声波技术能够有效判断裂缝的深度和位置,以及混凝土的密实度等信息。其主要技术参数包括波速、衰减系数、回波时间等,这些参数能够直接反映结构的质量和内部状况。超声波检测具有高精度、无损伤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
(二)射线检测
射线检测是一种通过射线穿透结构材料,依据穿透后的辐射强度变化来判断结构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常见的射线源有X射线和γ射线,这些射线能够穿透多种结构材料,揭示出内部的空洞、裂纹、腐蚀等问题。射线检测的优点在于其能够提供结构内部的清晰影像,适用于钢筋混凝土、金属结构等。射线的穿透能力与材料的密度、厚度和化学成分等因素紧密相关,通常对厚重或密实的材料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尽管射线检测技术能够有效揭示结构的内部缺陷,但由于其操作难度较大、需要高安全性措施(避免辐射伤害),并且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成为其使用中的一大挑战。
(三)声发射检测
声发射检测是一种监测结构受力时产生的声波信号的技术,通过分析这些信号来判断结构的应力状态及潜在的裂纹扩展情况[2]。在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微裂纹、塑性变形等会产生声波信号,这些信号反映了结构健康的实时变化。声发射检测常用于大型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健康监测,特别是在桥梁、塔吊、压力容器等重要设施的长期监测中,能够及时发现裂纹扩展、腐蚀或其他破坏的早期征兆。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实时监控结构健康,且不需要对结构进行破坏,广泛应用于高风险环境中的结构安全评估。
(四)红外热成像
红外热成像技术利用热成像仪扫描结构表面温度分布,间接推断结构中的潜在缺陷。这项技术通过捕捉结构表面温度的微小变化,揭示由于水渗透、材料腐蚀或裂纹扩展等引起的热异常。例如,水分渗透到建筑外墙或屋顶时,会引发热桥现象,导致局部温度的显著变化,红外热成像能够有效识别这一问题。红外热成像在检查建筑物的墙体、地板、屋顶等部位特别有效,尤其在防水层的完整性、钢筋腐蚀以及混凝土开裂等方面有显著优势。该技术的关键技术参数包括热像仪的分辨率、温度测量范围和响应时间等,能够提供清晰的缺陷图像,有助于评估结构的潜在问题。
二、无损检测技术在主体结构中的应用案例
(一)超声波检测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
某一高层住宅建筑的检测过程中,结合了超声波检测与红外热成像技术,以全面评估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健康状况[3]。在该项目中,首先使用超声波检测对墙体和梁柱的内部缺陷进行检查。超声波技术通过发送高频声波进入结构内部,检测波速与回波信号的变化,能够准确判断混凝土内部的空洞、裂纹、蜂窝等缺陷。检测人员对楼层的各个承重墙进行了全面扫描,发现部分墙体由于施工质量问题,存在空洞和微裂纹。
与此同时,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检测建筑外墙的热桥问题以及水渗透隐患。红外热成像仪通过扫描外墙表面温度分布,能够识别由于水分渗透或结构缺陷引起的温度异常。在该项目中,红外热成像技术发现了外墙一侧出现了严重的渗水现象,水分渗透造成了墙体局部区域的温度波动,提示了水渗透路径。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外墙部分区域由于防水层老化和裂缝扩展,造成了水分渗入并引发了墙体内部的腐蚀和结构劣化。
基于超声波与红外热成像检测数据,工程师及时提出了结构加固和外墙维修方案。通过对受损墙体进行裂缝修复和外墙加固,避免了结构进一步恶化,减少了安全隐患。此外,修复过程中还加装了防水材料,并进行了防水涂层的增强,确保了外墙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再发生渗水问题。
(二)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应用
某城市一栋高层住宅建筑的健康监测项目采用了声发射技术对房屋结构进行长期监测,监测范围覆盖建筑的主要承载部位和关键区域。声发射检测技术通过在建筑关键部位安装声发射传感器,实时监测房屋受力时产生的微小声波信号。这些信号能够反映结构内部应力变化、裂纹扩展以及局部材料的破坏情况,进而帮助评估房屋结构的安全性。
在该项目初期,通过对房屋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进行声发射监测,检测人员发现了部分钢结构连接部位存在微裂纹扩展的信号。结合其他无损检测结果,工程师确认这些微裂纹是由于长期荷载作用下的疲劳破坏引起的。声发射信号的变化也表明,裂纹的扩展可能会导致连接部位的失效,从而影响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声发射传感器能够实时捕捉到这一信息,从而提前预警了潜在的结构失效风险,避免了可能的安全事故。
为应对这一问题,工程师立即对存在问题的连接部位进行了加固处理,并进行了疲劳试验和动态荷载监测,确保加固效果达标。同时,还在房屋其他关键部位继续部署声发射传感器,以增强系统的监测能力,确保长期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并及时掌握建筑健康状况。
(三),射线检测的应用
某市一栋正在使用中的住宅楼在进行定期检查时,采用了射线检测技术对建筑的混凝土墙体进行检测。射线检测技术使用X射线或γ射线作为辐射源,通过穿透混凝土结构来探测其内部缺陷[4]。射线穿透后,通过检测不同材料对射线吸收的差异,形成影像图像,从而揭示出结构中的空洞、裂纹、腐蚀和水渗透等问题。
在该项目中,射线检测揭示了建筑墙体部分区域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缺陷,特别是在墙体的接缝和连接部位,发现了混凝土的开裂和水渗透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水分的渗透导致了混凝土内部钢筋的锈蚀,进而加剧了混凝土的劣化。通过这些射线检测数据,工程师准确识别出了缺陷位置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发现这些问题后,建筑管理部门立即采取了措施,首先对存在裂缝和腐蚀问题的区域进行加固处理,使用高性能修复材料对裂缝进行了封闭,并对受腐蚀的钢筋进行了加固和防锈处理。为了防止水分进一步渗透,施工团队加强了建筑外墙的防水层,并在渗水区域安装了排水系统,确保水分能够及时排出,避免对建筑结构造成进一步损害。
三、无损检测技术的优势
(一)不破坏结构
无损检测技术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能够在不破坏结构的前提下,准确评估建筑物的健康状况。与传统的破坏性检测方法不同,传统方法往往需要开挖、取样或切割,这不仅会对结构产生不可逆损伤,还可能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美观。尤其是对于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建筑或正在使用中的建筑,采用传统破坏性检测手段常常需要停用建筑一段时间,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不便。而无损检测技术通过声波、射线、红外等方式,能够在不干扰建筑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精准的缺陷探测和结构健康监测[5]。
(二)实时性强
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实时提供检测数据,快速反映结构的健康状态。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无损检测能够快速获取结构内部或表面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实时的监测结果。这一特点在工程的早期检测和长期监测中尤其重要。例如,在桥梁、隧道等大型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中,通过安装传感器或定期进行无损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微小的裂纹、腐蚀或变形等问题,并迅速评估其发展趋势。
(三)适用性广
无损检测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中应用。无论是混凝土、钢材、木材、还是复合材料等,无损检测技术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检测。例如,超声波检测在混凝土结构中能够探测蜂窝、裂缝、空洞等缺陷,而射线检测在钢结构和金属材料的检测中能够清晰揭示内部的缺陷和腐蚀情况。对于复杂的建筑环境,结合多种无损检测技术能够综合评估建筑物的整体健康状况,如将超声波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结合使用,可更全面地识别结构中因水渗透引起的温度异常、裂纹扩展和腐蚀问题。
四、主体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实施中的挑战
(一)检测精度与可靠性问题
无损检测技术的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后续处理措施的效果。当前,许多无损检测方法仍存在一定的精度问题,特别是在复杂结构或材料的检测中。比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均匀性差,可能导致超声波信号的传播不稳定,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检测结果也受操作人员经验和设备性能的影响,不同操作人员在相同设备下的操作效果可能存在差异。为提高精度,可以结合多种无损检测技术进行联合检测,并利用数值模拟和数据分析手段对检测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二)技术标准与规范缺乏统一性
目前,无损检测技术在主体结构中的应用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不同检测方法的应用标准、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较差。特别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项目中,使用的检测技术和标准各异,影响了检测质量的统一性。这种标准的缺乏不仅导致检测人员对不同方法和设备的应用理解差异,还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解释存在主观性,进而影响结构安全评估的准确性。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亟需制定统一的无损检测技术标准,涵盖检测方法、技术要求、数据分析与评估标准等方面,提升整个行业的检测水平。
(三)设备与操作技术的限制
尽管无损检测设备在近年来有了显著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射线检测设备的体积较大,操作人员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且由于射线辐射的安全问题,使用时受到严格的安全管控。超声波检测设备对于混凝土结构的适应性有限,尤其是对于复杂结构中钢筋分布不均的情况,可能无法精确识别缺陷。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的无损检测设备不断涌现,智能化、便携化的设备逐渐替代传统大型设备,这对于提高检测效率和减少操作难度具有积极作用。
(四)数据解读与后期处理问题
无损检测所获得的数据常常包含大量的原始信号,需要经过专业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到有用的结论。数据的解读依赖于经验丰富的专家,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随着检测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量与复杂度也在不断增加,如何从大量的检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无损检测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数据处理的精确度,现有的研究已开始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辅助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与可靠性。
总结:
无损检测技术在主体结构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在不破坏结构的前提下,精准评估建筑物的安全性。技术如超声波、射线、声发射和红外热成像各有优势,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和隧道等结构的健康监测,帮助及时发现缺陷和隐患,从而进行有效加固和维修。然而,现阶段无损检测仍面临检测精度、标准不统一、设备限制及数据处理等挑战。提升技术精度、制定统一标准和优化设备操作,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尽管如此,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前景广阔,为保障建筑物安全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辉,刘佳.超声波检测中一结构回波的理论探讨[J].安装,2024,(S2):155-157.
[2]徐晓阳,苏怀智,闫潇群,等.基于声发射信号能量衰减的混凝土材料损伤检测[J].无损检测,2023,45(08):46-51.
[3]徐新.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32):53-56.
[4]赵建,周玄.土木工程中的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新城建科技,2023,32(23):184-186.
[5]章光杰.无损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C]//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第四届钢铁行业数字化教育培训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合检测有限公司;,2024.0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