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策略研究

作者

谢银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 83003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一笔财富,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本研究试图探索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大众文化活动相融合的对策,并对二者的内部关系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可行的融合途径,从而推动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保护,丰富了大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保护;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策略;活态传承

前言:

非遗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各民族传承下来,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与空间。其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口传、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与节令、自然与宇宙的认识与实践、传统工艺。但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非遗文化正处于被边缘化甚至消亡的危险之中。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构建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它既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又能起到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作用。把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大众文化活动进行有机地融合,既能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的传承方式,又能丰富大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共赢的目的。本课题拟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与大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入手,对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对我国的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在联系

(一)非遗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非遗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它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内容涉及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手工艺等各个方面,是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使非遗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现与传播,使更多的人认识、感受到其魅力和价值。

(二)群众文化活动是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载体

大众文化参与度高,群众基础较好,是继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主要载体。新疆及兵团拥有维吾尔族木卡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等丰富的非遗资源,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通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使非遗文化在广大民众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并呈现出一种生动的传承态势。与此同时,大众文化活动也可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扩大其影响范围和知名度,为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将非遗文化与大众文化活动相结合,既可以促进对非遗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又可以丰富大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策略

(一)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普及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传播途径,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播。通过制作非遗文化专题节目,开设非遗文化栏目,使更多的职工群众们知道、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借助社会化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拓展非遗文化的影响与传播范围。通过不定期的非遗文化展示与表演,展现其独有的魅力与艺术价值。通过展示、表演等形式,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增强非遗的认知与兴趣。把非遗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举办非遗文化社会活动,使职工群众认识并理解非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其文化自信心与国家自豪感。

(二)将非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

以本地的非遗文化为依托,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节庆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非遗文化展览、表演及竞赛,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特色与艺术价值。同时,也可以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来现场示范、传授技艺,使人们感受到这一独特的文化魅力。将非遗文化体验部分与大众文化活动相结合,使人们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其生产工艺与艺术魅力。可以举办一些传统的手工制作体验活动,以及一些传统的音乐和舞蹈演出体验活动,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种特殊的文化魅力。把非遗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建设非遗文化旅游景点,使更多的人来此体验非遗文化。同时,通过旅游的带动,也可以推动地方的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

建立非遗传承人专项培训资金,用于支持青少年对非遗技术的学习与继承。通过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形式,激励青年积极参与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的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对传承人技术、传承意识的培养。通过聘请专家、学者的讲座、辅导等方式,使其掌握最新的非遗保护观念与方法,增强其专业素质与传承水平。对在继承和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改善其社会地位,改善其经济效益。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激发人们对继承事业的热情,增强对遗产的保护意识。

(四)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

运用现代化技术,以数字方式记录、展现非遗文化,增强其传播效应与影响。比如,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方法,对非遗项目的技术和现场进行重现,使人们能够在现场体验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把非遗文化和创意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化产品。通过对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以及非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使非遗文化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把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中去。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课程,开展非遗文化讲座,使兵团广大职工群众认同、理解非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职工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结语:

要想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就必须将其与大众的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把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从而使非遗文化的“活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从而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在大众文化中融合传统的非遗文化,是一种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一种值得大力宣传与实践的方法。今后,要不断地将传统的遗产保护与大众文化相融合,不断地进行创新,惠及兵团职工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小军.河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J].音乐创作,2014,(06):156-157.

[2]赵荣,吴铮争.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西安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3(04):5-15.

[3]琼英.“非遗”保护视角下的嘉那嘛呢石刻文化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3):132-138.

[4]肖丽娟.非遗保护视阈下传统舞蹈的传承路径与文化价值思考——以得荣学羌为例[J].四川戏剧,2023,(10):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