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心视像在话剧角色塑造中的隐喻功能与呈现策略
何焯悦
高新区焯悦文艺创作工作室
一、内心视像在话剧角色塑造中的隐喻功能
(一)情感外化的隐喻载体
内心视像是角色情感在视觉上的映射,是抽象情绪向隐喻视觉意象的转换。演员可以通过建构具体内心视像把复杂情感状态变成可感的表演元素。这些视觉意象就像感情的密码一样,在演员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气语调的表演手段中被传达给受众。即便观众不能直接窥探演员内心的视像,但却可以透过这些外在表现、诠释人物的情感诉求来达到情感隐喻表达的目的,在人物内心世界和观众理解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主题深化的隐喻符号
就话剧创作而言,内心视像可以成为一种隐喻符号,负载着作品的深层主题。演员根据剧本主题对内心视像进行构思,使得人物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变化均围绕着这一隐喻符号而发生。这些内心视像在人物行动线上以象征化方式贯穿始终,在人物的每次选择和情绪起伏之中都融合了抽象主题概念。伴随着情节的展开,内心视像得到了强化和解构,从隐喻层面上逐渐加深了主题,并引导受众在赏析演出的同时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核以增强话剧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1]。
二、内心视像在话剧角色塑造中的呈现策略
(一)基于感官联想,具象化抽象情绪
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官知觉密切相关,演员利用感官联想建构内心视像实质上就是创造性地利用神经美学机制进行表演。心理学研究证明,大脑在记忆具体感官刺激的过程中,其对应的神经回路将得到启动,从而促进情绪反应的同步进行。演员积极调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维感官记忆对人物抽象情感进行编码,使其成为具象心理意象,这一转换过程可以显著提升表演真实感。比如在对人物恐惧情绪的呈现上,演员既能够建构阴暗幽闭空间视像又能够叠加湿润触感,败坏气味,微妙异响多维度感官元素让内心视像变成了一种立体情感载体。这些复合感官信息具象化到演员头脑中时,他们的肌肉记忆,呼吸节奏和面部微表情等均能引起相应生理反应而达到感情自然流露的效果。这种以感官联想为主的表演方法突破了传统情感表演“硬挤情绪”的限制,转向通过真实可信的内心视像来带动演员在心理和生理上完成有机的表现,从而使人物情绪的传达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
经典话剧《雷雨》中繁漪的抑扬和抗争是一种很有张力的感情流露。演员在创造这一人物中,以感官联想为基础建构内心视像,这一过程富有艺术巧思。为了具象化繁漪囿于封建家庭的痛苦,演员们也许会从排练阶段开始抓住那些和压抑情绪有关的感官素材——又闷又湿的地下室,墙上不停渗出来的水珠使人们的视野变得模糊起来,生锈的锁链拖拽着大地发出尖锐的摩擦声和窒息的霉味弥漫在空中。这些感官元素被整合为动态的内心视像后,演员在表演时,眼神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墙壁之外的世界”的渴望,呼吸因“地下室里的闷”而变得急促沉重,手指还会不自觉地做着抓虚空的运动,似乎在努力摆脱看不见的锁链。在和周朴园的对决中,男主角把“锈锁”般的触觉记忆融进肢体语言中,笔直的背脊上却有轻微的震颤,在生硬的微笑下隐藏了随时都有可能迸发出来的怒火,这种以感官联想为塑造手段的精致演出,使得观众穿越舞台,真切地感受到繁漪处于被压抑环境下濒于崩溃的心态,从而使得人物情感表达不仅合乎人物逻辑而且富有戏剧张力。
(二)模拟情境代入,增强角色沉浸感
模拟情境代入作为演员利用心理技术建构内心视像最核心的策略,其要义在于通过“共情投射”和“心理置换”来达到对人物的深度沉浸。心理学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及情感体验与其物理环境密切相关,演员以积极的方式建构人物存在的具体场景,能启动脑内相应神经表征以启动与人物同频情感反应。比如,演员在塑造战场上士兵这一人物时,就通过模拟心中炮火呼啸的战场,氤氲的硝烟和战友陨落的时刻等等场景来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表现、嗅觉和其他多维度心理意象促使机体做出应激反应并自然地流露呼吸节奏和肌肉紧绷的生理变化,从而使得人物恐惧和顽强的复杂心理不需要刻意表现而得以逼真地展现。
话剧《茶馆》里,王利发由一个干练的掌柜变成了一个绝望自杀的悲剧性人物,他内心视像的建构成了塑造人物的一把钥匙。演员展现茶馆衰微的一段过程中,需要对茶馆由热闹市井走向冷清废墟这一情境变迁进行深入的模拟。彩排时,演员们也许会通过翻阅历史资料和老照片来建构脑海里褪了色的对联随风摇曳,打碎的茶碗零落一地,斑驳柜台积了灰;同时配合听觉想象,把过去茶馆中吆喝声,谈笑声换成冷风穿堂的呜咽。由这些情境元素所形成的内心视像对演员表演细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擦过满是裂缝的柜台之后,行动已不是青春的干净利落,而只是缓慢而又带有谨慎的考验;对着空荡的大厅,目光有时空洞地投向远方,有时又飞快地扫着周围,似乎正在找寻失踪客户的足迹;甚至在与唯一剩下的老茶客交谈的时候,他嘴角上扬的笑意也透露出一种勉强维持的苦涩。这种经由模拟情境所建构出来的内心视像使演员们把王利发在时代洪流中无力回天时的凄怆情绪,用精致而又很有层次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台上产生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总之,内心视像对话剧角色塑造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它所具有的隐喻功能给话剧增加了丰富性和深刻性,使得剧中人物的情感能够淋漓尽致地外化出来,主题内涵也能被深刻地传递。且多元的呈现策略为演员们提供可行的表演方法使角色塑造更逼真生动。在今后话剧的发展过程中演员们要不断加深对于内心视像的认识和应用,并融入到表演实践当中去,塑造更加典型的角色形象。与此同时,戏剧创作者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表演形式来促进话剧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将更多精彩绝伦的舞台作品呈现给受众。
参考文献:
[1] 慈雅晶. 内心视像在表演中的构建探析[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4.
[2] 郑靖馨 . 论表演创作中的“内心视像”[D]. 上海师范大学 ,2024.DOI:10.27312/d.cnki.gshsu.2024.00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