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区域性差异分析祁志华

作者

祁志华

朝阳市财经学校 朝阳市财经学校 122000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以地级市为空间单元,由政府主导、产业园区为核心载体,聚合龙头企业 + 职业院校 + 普通高校 + 科研机构形成的实体化运作共同体。其本质是构建“教育链 - 产业链 - 人才链 - 创新链”四链融合的区域性生态系统(教育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2)。当前,各省、市市域产教联合体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级、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不断涌现,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但又因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步体现出了区域性差异化发展。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核心内涵

(一)空间尺度延伸共融

填补“省级统筹宏观性”与“校企合作碎片化”间的治理空白,体现出以城市产业空间(如经开区、高新区)为物理载体,匹配区域经济圈发展规划的实践特征。

(二)主体关系多元共生

政府作为制度设计者及资源协调者,建立“负面清单”放权机制;产业园区作为物理空间与需求枢纽,提供真实生产场景教学基地;企业作为技术标准制定与效益共享方,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与技术研发端,确保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动态调整。通过建立园区共性技术平台,推行“市域学分银行”等模式实现市域产教的深度融合,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功能。

(三)实体化运作的运行机制

1. 治理结构:理事会领导下的实体运营公司

2. 动力机制:企业端采取税收抵免 + 技术入股收益模式,院校端推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产业教授聘任模式。

联合体内涵突破了传统职教理论的三大局限,即将产教融合尺度从“院校/ 企业”微观层提升至“城市系统”中观层、构建“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准公共治理模式、使职业教育从“适应产业”转向“定义产业标准”。其生命力在于通过实体化运作破解产教“合而不融”痼疾,最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互为供给侧关系。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区域性差异分析

作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底座(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GDP 增速超全国均值2.3 个百分点),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载体,在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源于区域产业基础、政策导向、资源禀赋及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一)区域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差异

1. 东部沿海地区

(1)产业特征:聚焦高端制造与新兴产业。例如南海区围绕“两高四新”产业体系(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GDP20 年间从 772 亿增至 4003 亿元,技能人才总量超25 万人;浙江环杭州湾则依托纺织产业优势,成立“纺织教育联盟”,推动校际资源共享与产业链融合。

(2)资源整合** :政府主导建立实体化平台(如南海区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中心),统筹企业、院校、科研机构资源,形成“研发—转化—升级”闭环。

2. 中西部内陆地区

(1)产业特征:依托传统工业基础升级转型。如重庆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等),分层级组建联合体,目标到 2027 年覆盖全市重点园区与企业。

(2)资源短板:相比东部,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需政策强力驱动(如税收优惠、土地支持)。如重庆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按股份分配效益,激发企业动力。

(二)治理模式和主体参与差异

1. 政府主导型

(1)采取“分层级多元共建”策略

由经信委、教委牵头组建(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联合体)组间市级产教联合体。或者由园区 / 企业牵头,如建立由企业链的主导企业主导的细分领域联合体。

(2)设立理事会和实体运营平台,强化治理结构。

2. 行业驱动型

行业驱动型主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由高校牵头成立联盟,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企业聘科技副总、学校聘产业导师等)。

3. 混合所有制创新

该模式主要通过政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企业从“资源提供者”转为“利益共享者”,多个企业主导型产业学院覆盖全产业链。

(三)人才培养与服务功能差异

1. 人才适配机制

东南部地区一般建立“长期 - 中期 - 短期”动态调节体系,如中职新增紧缺专业,年培训人次逐年增加等。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市则推行“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2027 年达50 个项目),试点中高本贯通培养(如“3+2+2”模式)。

2. 技术服务能力

东部地区联合体侧重技术标准制定,而西南部地区则聚焦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如重庆市2027 年规划15 个平台,推动成果向科创园区转化。

(四)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差异

不同的区域受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影响,政策支持及运行保障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广东南海区域,以培育技术标准制定能力为目标,财政投入 30亿元专项资金,供地6000 亩;而重庆采取专项激励政策进行组合式激励(金融+ 土地 + 信用),2027 年校企共建专业比例达 90% ;浙江通过省级产业学院支持打造区域性标杆联盟,但未明确土地支持。至于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少标杆性企业及财力支持,无论是区域性标杆联盟或是其他激励措施,均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了市域产教联合建设的开展。

基于此,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区域性差异化分析使我们认识到:1. 产业适配是根基:当前东部以高端产业引领联合体功能升级,而中西部仍需通过政策补齐企业参与短板。

2. 治理创新是关键:政府主导、行业联盟、混合所有制等模式各有其适用场景,各地各区域应该量体裁衣,选择适配模式。

3. 服务能级定高度:东部已转向“技术标准定义”,中西部仍以人才输送为主,需强化科创平台建设,从而逐步缩小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差距。

当前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因区域导致的差异化,导致对于各地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评估应该有一个辩证的思考,同时未来需要通过建立“区域协同机制”,例如东部技术平台辐射西部(如国家发改委推动跨区域共同体建设),避免重复投入,形成全国产教融合生态网络。

(项目来源:辽宁省“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产教联合机制研究》,课题号JG24EB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