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生花读中悟道
冉小凤
芦山县太平镇三九希望小学校
引言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阅读是吸收知识、积累语言素材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写作中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1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1.1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作为信息输入的核心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范式、文化认知与思维模型的多维支撑,而写作作为语言输出的关键环节,体现着个体对语言系统的组织与创造性运用能力。读写结合教学通过构建输入与输出的双向通道,推动学生在理解与表达之间实现认知转化。在阅读中,学生接触规范的语言表达、典型的文章结构以及多样的修辞手法,这些语言资源若能在教师引导下被系统提取与内化,便能转化为写作中的可迁移能力。例如,通过分析文本的叙述视角、描写顺序或情感表达方式,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在模仿与再创造中提升自身的语言建构水平。这种基于文本理解的写作实践,使知识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应用,形成深度学习的良性循环。同时读写互动过程本身蕴含着复杂的思维活动: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意义建构与批判性思考,与写作中的立意确立、逻辑组织与语言润色相互呼应,共同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与创造性发展。当学生在写作中成功运用阅读中习得的语言元素或结构模式时,会产生认知契合的积极体验,这种正向反馈能够增强学习动机,激发持续参与语文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读写结合不仅是技能训练的整合路径,更是促进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
1.2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若干结构性问题,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的系统发展。教学方法呈现明显的模式化倾向,部分教师停留于“读—仿—写”的线性操作路径,将读写关系简化为机械的模仿过程,未能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析语言建构的内在逻辑。这种浅层化的教学处理方式,导致学生对写作技巧的理解碎片化,难以实现从文本输入到个性表达的有效转化。更为突出的问题在于读写活动的割裂状态,阅读教学多聚焦于内容理解与思想感悟,忽视写作功能的渗透;写作教学则常脱离文本语境,独立开展命题训练,致使学生在认知层面未能建立阅读与表达之间的关联机制。学生在阅读中缺乏策略性关注作者的谋篇布局、语言风格与表达逻辑,在写作时亦难以调用已有的文本经验作为支撑,形成读写双向互动的阻滞。评价机制的片面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现行写作评价标准普遍侧重形式要素,如语句通顺度、段落连贯性及结构规范性,却较少关注学生在写作中对阅读资源的迁移能力,如修辞手法的合理借用、篇章结构的借鉴创新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模仿与发展。此类评价导向弱化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削弱了学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表达资本的动机,限制了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提升。
2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探究
2.1 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系统融入写作指导,需基于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内在关联机制,构建以文本为载体的读写协同发展路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标记并提取具有表达价值的语言单位,包括描写人物神态与心理的词汇、刻画景物层次与动态的句式、以及呈现事物特征的修辞表达,并按主题类别进行结构化归类,形成个性化的语言素材库。此类积累不仅增强语感,更为后续写作提供可调用的语言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通过文本细读策略,解析作者的写作技法,如开篇的悬念设置、结尾的升华处理、段落间的逻辑衔接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的功能性运用,使学生理解语言形式与表达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选取具有范式意义的文本片段开展仿写训练,可促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验写作技巧的实际效果,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化。仿写并非机械复制,而是在理解原作结构逻辑与情感基调的前提下进行有目的的语言重构,从而发展学生的表达自主性。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者的思维路径与情感推进方式,关注文本背后的思想生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自身写作中建立清晰的表达逻辑与真实的情感维度。通过将阅读中的语言输入与写作中的表达输出进行动态联结,学生能够在理解与模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创造性表达,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整合能力。
2.2 写作教学中强化阅读运用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写作主题的语义范畴与表达需求,系统遴选与之匹配的阅读材料,构建具有迁移价值的文本参照体系。通过定向输入高质量的语言范本,学生能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作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机制与审美取向,从而激活内在的写作图式。以写景类作文为例,教师可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老舍《济南的冬天》等经典散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多感官描写、空间顺序安排及修辞策略的协同运用,理解景物描写如何实现客观再现与主观情思的融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内化所学语言资源,如恰切引用具有文化意蕴的名言警句增强文本质感,或借鉴经典文本中的叙事结构进行情节重构,实现阅读经验向写作能力的有效转化。为促进知识的深度加工,教师可组织协作式学习活动,通过小组研讨形式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素材的调用方式与表达效果,推动个体经验的共享与反思。同时,教师应在作文评改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吸收与重构水平,识别其在语言移植、结构模仿与情感表达中存在的偏差,提供针对性的反馈与修正建议。这种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闭环机制,不仅强化了读写之间的认知关联,也提升了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创造性,使写作教学在文本支撑下更具思维深度与表达张力。
结语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分析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指导、在写作教学中强化阅读运用等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紧密结合阅读与写作教学,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东 野 长 刚 . 小 学 语 文 读 写 结 合 教 学 策 略 探 索 [J]. 新 校园 ,2025,(06):40-41.
[2] 王苏翊 . 试论小学语文中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4):128-130.
[3] 龚燕凤 . 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成功 ,2025,(0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