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
廖闻菲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省长沙市 410011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20个行业门类之一,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更是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近年来,湖南着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十年发展(2014-2023年)呈现“三快三低”的特征,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1 湖南省近十年金融业发展基本情况
湖南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激发金融市场活力,金融业发展稳中向好,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三快”。
1.1 经济贡献快速提高
金融业既参与GDP核算、为社会创造税收,又为各行各业提供金融服务和保障。从生产看,近十年湖南省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比经济平均增速快2.2个百分点、比全国金融业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2023年增长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13年突破3%、2015年站上4%、2017年以来基本保持在5%以上,2023年创新高、达5.2%,近十年累计提高2.0个百分点、比全国多提高1.0个百分点。从税收看,近十年金融业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0.0%,高于全部税收年均增速4.6个百分点,金融业上缴税收占全省税收比重为9.1%、比2013年提高3.2个百分点。
1.2 市场规模快速壮大
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9752个,总资产9.8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加6.4万亿元。全省有方正证券、财信证券、湘财证券等3家法人证券公司、居中部第1位,辖区内共有证券营业部430家,比2013年末增加208家,省级保险分公司59家,比2013年末增加14家。上市公司数量倍增,2023年末全省共有146家A股上市公司,居全国第10位、中部第2位、仅少于安徽,比2013年末增加76家,增量居全国第10位、中部第2位。保费收入规模快速扩大,全省保费收入在2017年迈上千亿台阶,2023年全省保费收入1693.99亿元、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3位,是2013年的3.3倍,近十年年均增长12.8%、比全国快1.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2位。
1.3 支撑作用快速增强
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新业态蓬勃发展,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近十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1.0%和14.2%、比全国高1.2个和2.1个百分点,均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3位。202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69396亿元、增长10.9%、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22.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连续25个月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023年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6827亿元、同比多增274亿元、新增额为历史次高水平。
2 湖南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湖南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短板弱项仍然较多,与金融强省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三低”。
2.1 金融业占比偏低
受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影响,湖南金融业体量仍偏小,近十年全省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全国排位一直在30-31位徘徊,在中部基本处于末位,2023年金融业占比(5.2%)比全国低2.8个百分点,为中部末位,比江西低1.5个百分点、比湖北和安徽均低1.3个百分点、比河南低0.3个百分点、比山西低0.2个百分点。虽然近十年湖南金融业增加值平均增速(9.1%)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但仅居中部第5位,比江西、湖北、安徽、河南分别低2.4个、1.6个、1.0个和0.4个百分点,且近五年平均增速(6.2%)领先全国的优势总体缩小,仅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2.2 信贷投入强度偏低
2023年全省货币金融业服务增加值占金融业的83.1%、对金融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1.8%,对金融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202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9191.5亿元,居全国第13位、中部第4位,总量相当于河南的83.2%、湖北的86.2%、安徽的89.0%。贷款结构仍有优化空间,2023年末全省存贷比为89.4%,居全国第17位、中部第4位,比江西低10.9个百分点、比安徽低4.7个百分点、比湖北低3.3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为8.0%、比安徽低2.8个百分点。
2.3 金融主体价值偏低
上市公司均量指标落后,平均资产规模偏小、市场价值偏低。2023年末全省上市公司户均市值81.1亿元,仅相当于全国的59.8%,居全国第21位、中部第4位,相当于山西的39.5%、河南的76.9%、安徽的95.8%。金融业龙头企业少,牌照不全、业务发展不足制约金融业转型升级。2023年末全省仅有长沙银行、湖南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除方正证券外,财信证券、湘财证券的主要经营指标在全国券商中处于中等水平;仅有财信吉祥人寿1家法人保险机构,仍处于成长阶段。
3 推动湖南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取决于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必须不断夯实金融基础,建设金融空间支撑体系,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及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3.1做大做强地方金融。发展壮大地方金融产业,多渠道补充资本,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支持长沙银行、湖南银行等银行机构积极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开展并购重组。支持省内金融机构申请或并购金融牌照,提升经营资质,加强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沟通,补齐金融租赁、财产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牌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在湖南设立总部、区域总部或后台服务中心,鼓励外资机构设立代表处、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企业上市政策体系,推动本地券商提高上市辅导能力,不断提升执业质量,助力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
3.2促进要素资源集聚。依托长株潭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和金融资源优势,支持在科技资源聚集地区规范建设科技金融专业或特色分支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加速形成区域性金融集聚区。大力推动数字金融发展,积极引导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机构之间数字化转型经验交流;支持大型机构充分调动集团内部资源,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金融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强与金融发达地区同行的交流、代训、交叉任职,选拔引进中央金融单位金融人才来湘挂职、任职。
3.3积极拓宽服务领域。精准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金融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电子支付等金融专业化服务产业发展。加大对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省内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化、常态化。着力畅通融资渠道,积极组织更有成效的银企对接活动,根据小微企业投资、生产、销售的周期和行业特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货质押融资等新兴金融模式。强化重点监测和日常监管,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4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十年来,湖南金融业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湖南金融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服务经济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金融业补短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简介:
廖闻菲,统计师,长期从事综合统计与经济分析研究工作,撰写各类统计分析报告和课题近百篇,撰写的材料多次获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批示,先后被《中国信息报》、《湘声报》等刊物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