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作者

刘马可 魏娜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群众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在革命年代红色文化可以激励人民群众勇于反抗,在和平年代红色文化又可以赋予人民不断前进的动力。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 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1.1 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

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根据存在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它“既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历史资料等物质资源,也包括革命传统、英雄事迹、革命精神等精神文化资源”,例如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看不见摸不着,因此都属于无形文化,在不同的年代激励着人民群众奋勇前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沙家浜、大别山等红色基地属于有形文化,近些年,随着红色 + 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推进,选择红色旅游基地作为旅游目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些红色文化基地逐渐走进人们视野;另外电影、宣传片、短视频等也属于有形红色文化,这些以视频形式呈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宣传效果。

1.2 育人资源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红色资源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色彩,博物馆的相关展览、红色旅游基地的开放、影视作品的拍摄等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官方文旅账号以及各个网站将红色文化的素材呈现出新的花样,把新时代的特点融合到红色文化中,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红色资源在新一代青年人群中的传播,增加了广大青年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

1.3 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红色资源分布相当广泛,无论是东北沿海还是西部山区,各个地区都有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红色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的政府都越来越注重红色资源的开发,根据地方特色赋予红色文化新的形式,这些红色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和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让思政课摆脱了单纯的知识灌输,结合红色文化授课,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2.1 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思政课的课堂讲授环节、实践环节、考核环节将红色文化传播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2.2 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深入,多元的文化势必会涌入国内,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媒体,大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全面形成,容易遭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历史,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把自己的力量转化为推进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动力。

2.3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意蕴,其中的延安精神精神、井冈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都是中国特殊年代的产物,这些精神可以培养青年一代艰苦奋斗、奋勇向前的美好品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将这些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中,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奋斗史和未来走向,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认同感,可以影响青年一代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把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转化成为祖国奋斗的前进动力。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挑战

3.1 教学方法单一,内容陈旧

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面对着新的形式,思政课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亟待进行改革。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实践环节,例如参观调研红色基地、博物馆、历史纪念馆或者把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提高思政课的参与率和抬头率,可以改变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实效性不强的现状。

3.2 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思政课的考核模式主要集中在最后的卷面考试成绩上,这种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性考核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真实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应结合课堂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增加过程性考核和实践考核的部分,增加课堂趣味性,探索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3.3 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情感认同不足

当下,高校学生都是“00 后”,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认知方面都会受到网络和文化多元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游戏、剧本杀、偶像电视剧等娱乐活动中,对红色文化方面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忽视,部分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枯燥、无味,和他们的生活较为遥远,没必要了解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导致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情感认同不够,从而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观念淡薄等现象。

4.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4.1 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针对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负责理论讲解,学生是参与者,负责聆听,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比较沉闷,学生参与度、互动率、抬头率不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能力有限,对红色文化很难做到理解和情感上的共鸣,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模式,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课前布置任务,课堂展示的形式进行,例如红色故事角色扮演、红色手工制作、红色歌曲演唱等形式,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和根据当代学生特点,选取他们自身感兴趣的形式进行课前准备,学生在任务准备的过程中增加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4.2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思政课期中和期末考试更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但是这种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核,会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较低,无法将知识内化于心并应用到实践中,针对上述情况,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可以在考核环节加入社会实践环节,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制定社会实践手册,在实践手册中提供多种形式供学生们选择来完成任务,例如探访名人故居完成调研报告;参观红色基地完成视频或者照片的制作等形式;讲述红色故事等形式。实践手册作为成绩参考的一部分,使考试不仅停留在卷面层面。

4.3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产物可以被应用到教学中,相比于以往的传统依赖教师教学的模式,可以与时俱进引进一些新的课堂模式,例如可以利用 VR、短视频等形式把学生调动起来,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学生把日常生活和课堂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5 结语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来时路,牢记历史,努力奋斗,传承红色血脉,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转化成推进祖国前进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EB/OL].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2022-7-25.

[2] 彭德莲 . 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J]. 北京教育(德育),2025(5):41-47.

[3]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09

[4] 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6-07-02(2).

作者简介:刘马可( 1990.02-? ),女,吉林长春人,现供职单位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魏娜(1981.09—),女,河北衡水人,现供职单位为,副教授,政治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来源:2024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为:2024SJSZ0658

项目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