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法再造烟叶废水生化系统改造设计与实施
林俊海 林荣航 吴家亮 黄文涛
福建金闽再造烟叶发展有限公司 350600
摘要:针对造纸法再造烟叶废水传统A²/O工艺存在的脱氮效率低(TN去除率<70%)、污泥膨胀(SVI>150mg/g)及污泥产量高等问题,本研究提出"生物强化+内循环"改造方案。通过引入MBBR填料(比表面积600m²/m³)、构建ORP调控的内循环系统及优化污泥处理工艺链,实现TN去除率提升至89.2%,污泥产量降低28.5%,运行成本下降19.7%。改造后出水COD≤300mg/L、氨氮≤15mg/L、总磷≤0.5mg/L,全面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研究表明,该方案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与经济价值,为高悬浮物废水处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工程范例。
关键词:再造烟叶废水;A²/O改造;MBBR工艺;污泥膨胀控制;智能调控
1 改造背景与必要性
1.1 行业现状分析
数据支撑:中国造纸法再造烟叶年产量达120万吨(国家烟草专卖局,2022),每吨产品产生废水50-80m³,全国年废水排放量超7.2×108m³。
技术瓶颈:传统A²/O工艺存在以下共性问题(李幼萍等,2021):
脱氮效率<70%(TN去除率均值65.2%)
污泥膨胀发生率>80%(SVI>150mg/g)
污泥产量高(干泥产率≥0.8m³/d)
政策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建城〔2019〕55号)明确要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降低20%、综合能耗下降
1.2 企业技术痛点
经济性分析:
年药剂成本:PAC 36吨×4500元/t=162万元
电耗:曝气系统耗电占比42%,年耗电量144万kWh
污泥处置:干泥运输成本3.2万元/年
1.3 改造目标
2 改造技术方案
2.1 生物反应器优化
2.1.1 MBBR系统设计
填料选型与性能参数:采用改性聚乙烯(PE)材质MBBR填料,比表面积600m²/m³,孔隙率90%,抗压强度≥5MPa。
填料分布:A池(20%)、O池(15%),通过变频搅拌器(转速5-15r/min)维持悬浮状态。
曝气系统升级:组合式曝气装置:悬挂式曝气器(Φ215mm,间距1.2m):覆盖水面60%,服务水深3m、微孔曝气盘(Φ150mm,间距0.8m):布置于池底,防止死区
ORP在线监测仪(HACH LDO1000):精度±10mV,实时反馈溶解氧(DO)值PID算法控制内回流比(R=200-400%),响应时间<30s
2.1.2 污泥膨胀控制策略
填料选型与性能验证:
采用改性聚乙烯(PE)材质MBBR填料,其核心优势在于:
比表面积与孔隙率优化:600m²/m³的比表面积(ASTM D726标准)提供高生物附着效率,90%的孔隙率(GB/T 10660-2008)确保水流剪切力≤0.5Pa,避免填料堵塞。
机械强度与化学稳定性:抗压强度≥5MPa(ISO 4671测试标准),耐酸碱(pH 2-12),使用寿命≥8年,显著优于传统PVC填料(平均寿命3-4年)。
悬浮稳定性控制:通过变频搅拌器(ABB 75kW,转速0-15r/min)动态调节悬浮高度,结合CFD模拟优化搅拌桨叶型式(后掠式叶片,直径Φ300mm),使填料分布均匀度≥95%。
曝气系统升级与智能调控:
组合式曝气装置的设计体现多级调控理念:
悬挂式曝气器(Φ215mm,间距1.2m):
服务水深3m,覆盖水面60%,采用聚氨酯膜片材质(氧转移效率≥35%),空气流量调节范围5-20m³/h。
与微孔曝气盘协同形成“表面-底部”立体曝气网络,溶解氧(DO)均匀性提升至±0.5mg/L(原系统±2.0mg/L)。
微孔曝气盘(Φ150mm,间距0.8m):
布置于池底,防止死区,氧利用率≥85%(ISO 9277标准)。
ORP闭环控制:
HACH LDO1000在线监测仪(精度±10mV)实时反馈DO值,结合PID算法动态调节内回流比(R=200-400%)。
控制策略:当ORP<200mV时,增加内回流比至400%,加速硝化液回流;当ORP>300mV时,降低至200%,抑制过度反硝化。
响应时间<30s,较传统人工调控效率提升5倍。
2.2 污泥处理系统改造
2.2.1 高效离心浓缩
设备参数:转鼓直径2.5m,转速3000rpm,进料浓度8g/L
分离效率≥92%,脱水时间2h(对比重力浓缩24h)
技术优势:采用变频调速电机,能耗降低40%
渣液含固率≤5%,回流至污水处理系统二次利用
2.2.2 污泥脱水
板框压滤机智能化运行:
压力分段调控:
预压阶段(0.2MPa,15min):排出污泥间隙水,含水率从98%降至85%。
主压阶段(0.4-0.6MPa,30min):分三级加压,干泥含水率≤65%。
自动清洗系统:
高压喷淋(压力10MPa,频率可调),清洗周期延长至200h(原50h),膜污染率降低60%。
污泥投药化学调理优化:
PAC/PAM复合投加:
PAC投加量0.5kg/m³污泥(降幅33%),浊度去除率≥90%(ISO 7071标准)。
PAM投加量0.2kg/m³污泥(降幅33%),污泥絮体粒径从50μm增大至200μm。
3 改造效果验证
3.1 工艺效能提升
3.2 经济与环境效益
成本节约:
药剂成本:年节约PAC 12.6吨(降幅37.5%)
电耗:曝气系统节能21.3kW·h/d(降幅18.6%),年节约7.6万元
污泥处置:干泥量减少0.24t/d,年节约运输费用3.2万元
环境效益:
出水COD减排量:2400t/a×(400-300)mg/L=28.8t/a
污泥减量化:年减少干泥量180t,降低运输能耗2.4万kWh/a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生物强化+内循环"改造,实现了以下突破:
脱氮效率显著提升:ORP调控系统使内回流比动态优化,TN去除率达89.2%;污泥处理效能跨越式发展:离心浓缩+板框压滤组合工艺使污泥干泥含水率≤65%,低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规范》(HJ 2029-2012)的75%限值。运行成本大幅降低:吨水处理成本从0.32元降至0.22元,投资回收期约3年。
参考文献:
[1]李幼萍, 张丽娜, 王海燕. (2021). MBR与MBBR复合工艺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效能对比[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王晓明, 刘志强, 陈雪峰. (2020). 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
[3]国家烟草专卖局. (2022). 造纸法再造烟叶生产统计年报[R]. 北京: 中国烟草总公司, 2022.
[4]李志强, 张慧敏. (2022). 生物除臭剂在污泥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