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策略
余洁
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中心小学校
一、引言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在编写中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中纳入了众多体现文化精髓的课文、拓展材料及实践建议。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部编版教材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还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而培养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因此,探索基于部编版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特性
2.1 内容多元,覆盖广泛
部编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既有《静夜思》《望洞庭》等经典古诗词,展现语言与意境之美;也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历史故事,传递民族精神;还有《端午粽》《中秋节》等民俗课文,介绍传统节日习俗;同时还包含了书法、剪纸、传统服饰等文化元素,全面呈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2.2 梯度编排,契合学情
教材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渐进式安排。低年级大多以简单民俗故事、儿歌来呈现,比如一年级的《春节童谣》;中高年级则增加古诗词数量,引入历史典故和经典名著选段,比如五年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隐含的家庭教育观念与传统家风文化互相呼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
2.3 德育渗透,注重熏陶
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不仅是知识载体,更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论语》选段传递“孝亲”“诚信”等美德,《司马光》体现智慧与勇气,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三、部编版教材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问题
3.1 教材挖掘不够深入
一些老师对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敏感度不足,仅仅只是停留在课文表面内容讲解,没能深入挖掘字词句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教学《古人谈读书》时,只让学生识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句子,却忽略对古代读书理念、学习方法的解读。
3.2 教学方法与教材适配性不足
部编版教材强调情境化、实践性,但一些老师仍然采用“讲解 + 背诵”的单一模式,未能结合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如“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习作·家乡的风俗”)来开展体验式教学,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缺乏兴趣。
3.3 拓展延伸缺乏系统性
教材中一些传统文化内容需要课外拓展,但老师往往只是随意补充材料,缺少与教材单元主题、课文内容的关联。比如,在学习《京剧趣谈》时,若仅零散介绍京剧脸谱,而不结合教材中“艺术之美”的单元主题进行系统延伸,很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文化认知。
四、部编版教材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路径
4.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4.1.1 聚焦文本细节,解读文化内涵
针对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老师需要从语言、情节、情感等角度挖掘文化元素。在教学《杨氏之子》时,除了讲解文言文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儿童的聪慧有礼,感受传统礼仪文化;在学习《月是故乡明》,可以结合文中对月亮的描写,联系“望月思乡”的传统文学主题,理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4.1.2 结合单元导语,把握文化主线
部编版教材单元导语往往点明主题,老师可以围绕导语梳理单元内的传统文化线索。比如,在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文化”单元中,包含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老师可以以“智慧与创造”为主线,把古诗中的人文意境、造纸术的发明意义、赵州桥的建筑智慧串联起来,以此来形成系统的文化认知。
4.2 创新与教材适配的教学方法
4.2.1 利用“语文园地”开展实践活动
部编版教材的“语文园地”设有“日积月累”“我爱阅读”等板块,老师可以据此来设计实践活动。比如针对“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词,老师可以组织“诗词吟唱会”,让学生结合教材插图编排简单动作;“我爱阅读”中的民间故事,可以开展“故事新编”比赛,鼓励学生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基础上创新情节。
4.2.2 依托“口语交际”进行文化表达
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常常涉及到传统文化主题,比如“话说端午”“聊聊书法”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家庭经历、生活观察进行交流,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民俗手册”“书法小知识卡片”,让表达与实践相结合。
4.3 系统拓展教材内外的文化资源
4.3.1 链接教材推荐书目,深化阅读体验
部编版教材推荐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书籍,老师可以开展“共读经典”活动。比如,在学习完《守株待兔》后,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寓言故事,对比不同故事中的道理,并制作“寓言智慧卡”,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4.3.2 结合地方文化,丰富教材内容
老师可以根据本地传统文化特色,补充与教材相关的内容。若教材中有《家乡的桥》,便可以带领学生调查本地古桥的历史故事、建筑特色,将其融入“习作·介绍家乡景物”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场景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4.4 完善基于教材的评价方式
老师可以结合部编版教材的单元目标和传统文化学习要求,采用多元化评价。比如,在“传统文化”单元学习后,老师不仅考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课文的理解,还可通过“文化小使者”展示活动,评价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实践活动中的参与表现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结论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载体,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元素、创新适配教学方法、系统拓展文化资源、完善多元评价方式等路径,可以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同时,老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以此来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燕 .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 2025, (05): 10-12.
[2] 韦华克, 张涛. 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困境及路径研究 [J]. 作家天地 , 2025, (09): 16-18.
[3] 罗佩佩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J]. 知识文库 , 2024, 40 (21): 1-4.
[4] 刘俊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路径 [N]. 河北经济日报 , 2024-09-12 (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