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角色游戏质量提升策略之”微”探究
盛莉菁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228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想象和创造,主动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其本质是幼儿主体性的表达与发展。然而,当前幼儿园角色游戏研究多聚焦宏观主题设计、区域环境布局等方面,对微观层面的情境适配、互动支持及过程评价关注不足,导致部分角色游戏虽形式丰富,却未能真正贴合儿童的具体经验与需求,游戏质量提升陷入“重宏轻微”的困境。本文拟从“微”维度切入,系统解析其在角色游戏中的内涵指向,探讨现实实践中的“微缺失”困境,构建“微情境、微互动、微评价”的策略体系,旨在解决角色游戏中“忽视儿童细微需求”的问题,为提升游戏质量提供更贴近儿童发展规律的实践路径。
一、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微”维度的内涵与现实指向
(一)微小情境:贴近儿童生活的具体游戏场景
“微”在幼儿园角色游戏中的核心内涵,首先体现为“微小情境”——以儿童日常生活经验为原型构建的具体游戏场景 [1]。这种场景并非宏大的主题框架,而是聚焦儿童熟悉的生活片段,如“家庭厨房”中模拟的“炒菜”“喂娃娃吃饭”场景,核心是“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在游戏中找到“熟悉感”与“安全感”。
(二)细微互动:师幼与同伴间的具体交流行为
其次是“细微互动”,指角色游戏中参与者之间的具体交流行为。这种互动并非教师预设的“教育活动”,而是基于游戏现场的即时性回应:教师可能会蹲下来问正在“做饭”的儿童“你想给娃娃做什么味道的饭呀?”,以理解其游戏意图。
(三)微观支持:针对儿童个体需求的具体帮助
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儿童,教师可能会提供带魔术贴的“娃娃衣服”,让他们能独立完成“穿衣”任务;对于语言表达不畅的儿童,教师可能会准备图片卡,帮助他们用“指认”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微观支持的核心是“看见个体差异”,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
(四)现实指向:当前角色游戏中的“重宏轻微”问题
然而,当前角色游戏实践中,“微”维度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重视。部分教师过度关注游戏的宏观设计——花大量时间讨论“主题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区域划分是否合理”,却忽视了微小情境与儿童生活经验的适配性,导致场景虽“精美”却难以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还有教师更看重游戏的结果呈现——关心儿童是否“完成了任务”“学会了技能”,而忽略了细微互动中儿童的意图表达与情感交流,使得游戏过程沦为“完成任务”的流程。
二、幼儿园角色游戏质量提升中“微”缺失的现实困境
(一)微情境创设的形式化:固定化环境与儿童动态兴趣的脱节
部分幼儿园角色区环境设计呈现明显的固定化特征,如“超市”主题区的货架、商品等材料长期保持不变,即使儿童近期对“菜市场”的蔬菜挑选、价格协商等生活场景表现出浓厚兴趣,教师也未及时将这一动态兴趣转化为游戏情境的调整依据。
(二)微互动支持的表面化:宏观指导与儿童细微需求的错位
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部分教师仍以宏观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将
注意力集中在儿童是否完成预设的“角色任务”上,而忽视了儿童在游戏中的细微需求表达。
(三)微评价体系的缺失:结果导向与过程细微进步的忽视
当前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评价体系多以“结果导向”为核心,过于关注儿童是否完成“角色任务”,如是否扮演了“医生”的角色、是否使用了“听诊器”“药方”等材料,而对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细微进步缺乏关注 [2]。
三、幼儿园角色游戏质量提升的“微”策略构建
(一)微情境的动态生成:基于儿童兴趣的即时调整
微情境的创设需以儿童的游戏行为与生活经验为核心,通过即时调整实现与儿童兴趣的适配。例如,当儿童在搭建区用积木搭“房子”时反复提及“我家的房子有阳台”,教师可及时添加阳台栏杆、盆栽等装饰材料,将搭建区转化为“家庭阳台”角色区,让儿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延续游戏兴趣。
(二)微互动的精准支持:基于儿童表达的个性化回应
微互动的支持需聚焦儿童的细微行为与表达,通过具体引导与个性化分配实现对游戏的精准推动。例如,当儿童在“餐厅”游戏中反复擦桌子却不邀请客人时,教师可通过具体问题回应其行为背后的意图:“你擦得这么干净,是不是想让客人有一个干净的座位呀?”帮助儿童明确游戏目的[3]。
(三)微评价的过程导向:基于儿童成长的细微记录
微评价的构建需以儿童的过程成长为核心,通过细微记录与儿童视角的表达实现对游戏质量的真实反映。例如,教师可建立“游戏故事册”,用文字或照片记录儿童在游戏中的细微进步,这些记录聚焦儿童的具体行为,而非抽象的任务完成度;同时,采用儿童视角的评价方式,让儿童自己讲述游戏中的小成就。
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微”维度是幼儿园角色游戏质量提升的关键支撑,其核心在于关注儿童的具体经验、细微需求与过程成长,揭示了角色游戏质量提升需从“宏观设计”转向“微观适配”的规律。从现实价值看,本文提出的“微情境、微互动、微评价”策略,为教师提供了可直接应用于实践的操作路径,如动态调整情境以贴合儿童兴趣、精准回应儿童细微行为以推动游戏深入、记录过程成长以反映真实发展,有助于解决当前角色游戏中“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金莹 . 幼儿教师运动游戏观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D]. 浙江师范大学 ,2024.
[2] 尹宇童 . 幼儿园大班自主游戏中幼儿记录的现状研究 [D]. 安徽师范大学 ,2024.DOI:10.26920
[3] 刘心月 .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角色游戏环境创设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24.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