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重构

作者

陈博

万源市第二中学 四川达州 636370

摘要:在教育改革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弊端渐显,难以契合学生素养发展需求。本文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从目标多元设定、方法创新运用、资源充分挖掘等方面重构实验教学,并结合教材实例展开探讨,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重构

目前,教育关注的焦点是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于目标、方法、资源利用以及评价等方面存在欠缺,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这一背景下,十分必要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构,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带动学生全层面提升。

一、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重构的必要性

当下时代正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发多元,学生得拥有契合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与应对问题是物理实验教学的手段,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同时教育改革持续聚焦以学生为中心,看重综合素养培养,培育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此外物理实验充当物理学科的基础,对实验教学进行重构,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迭代的过程,可提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水平,提升学习兴趣与积极干劲,进而增进物理学科教学整体的效果,因此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重构十分必要。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重构策略

(一)明确多元实验教学目标

理论上以核心素养需求为准绳,实验教学目标理应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囊括进来,知识技能目标引领学生掌握实验操作与知识;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走过科学探究流程,夯实思维与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燃起学生兴趣,构建学生的科学态度,以代表性的“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为例,从知识技能这一角度审视,学生借助熟练操作激光笔、玻璃砖等器材,用精准的手段测量折射角与入射角,由此深刻弄懂光的折射概念,清楚把握光从一种介质斜着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这一基本物理知识。就过程方法这一点,学生自己开展对光在不同介质界面处传播现象的观察,提出诸如“折射角跟入射角大小关系是否会因介质不一样而改变”的问题,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多次把入射角改变后进行实验,接着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归纳梳理,极大地提升了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从情感、态度跟价值观的视角出发,于实验操作期间,光的奇妙折射现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对知识的探求欲,当学生凭借不屈不挠的努力成功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时,内心当中会涌起强烈的成就感,而后演变为对物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可靠的实验操作期间,培养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依靠精心设置这样的多元目标,学生从以往被动接收知识的那种角色,成为主动搭建知识体系的开拓者,在获取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的同时,实现自身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全面提升。

(二)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前提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要马上行动,数字化、项目式与探究式实验教学等创新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被这些方法充分调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教学里切实达成核心素养的提高。

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式实验教学为例,学生在这类实验里占据中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进程里深度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探究途径,实验中教师首先展示鞋底花纹、汽车刹车痕迹在深浅表现上存在差别等一系列生活中与滑动摩擦力密切相关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索,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存在关联”这一核心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结合生活体悟,大胆提出滑动摩擦力也许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物体的运动速度等多种因素存在关联的假设,接着学生们按小组划分去行动,选择采用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实验用品,设计出周密的实验方案。在实施实验的阶段,学生们自己凭借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精确地记载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拉力大小,对收集到的数据展开全面分析与探讨,以开展这样的探究式实验教学为途径,学生不只是深刻掌握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造就了独立思考、大胆钻研的思维习惯,切实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些实验教学所采用的创新方法,冲破传统教学既有的局限,基于探究式,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项目式驱动知识的融合与团队合作,让数字化提升实验效率与知识理解,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跟学生特质,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去实践,激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初中阶段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朝全面发展迈进。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实验资源,对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学校设备、生活物品以及网络资源是实验资源,提供硬件保障可借助优化学校设备;借助挖掘生活资源拉近物理跟生活的距离;凭借网络资源打破时空障碍。

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实施阶段,学校配备了音叉、示波器等专业实验设备,对实验教学的支持十分有力,学生借助敲击音叉,让音叉依靠振动发出声音,然后借助生成的声音波形,从直观的波形图中弄清楚声音的频率、振幅等特性,从产生的声音波形中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在探索生活实验资源范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普遍的橡皮筋和纸盒制作简易弦乐器,学生借助改变橡皮筋的松紧程度与长度,凭借相同大小的力拨动橡皮筋,感受用相同力度拨动橡皮筋时音调的变化,由此直观地探究影响音调的根源,就利用网络资源而言,教师推荐学生去看网上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的模拟实验视频,学生可利用视频清晰地观察到声音在空气、水、钢铁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模样,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对比一下,弥补了实际实验难以直观表明和精准测量的缺陷。

综上,凭借多渠道、全方位的方式开发利用各类实验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丰富多样、精彩卓绝的实验学习机会,让学生可以从多个维度、采用多种途径去探究物理知识,有力优化了实验教学的效果跟质量,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拓展搭建了有利平台。

三、总结

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重构需从多方面协同推进,为学生成长明确多元目标指引方向,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能,充分借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完备评价体系保障教学实效,采用这样的重构策略,可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带领学生走向成长,未来教师需不断拓展实践探索,让实验教学在聚焦核心素养培养中发挥更大效能。

参考文献:

[1] 秦晓文.协同发力 促进物理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3.

[2] 郑明祥.虚实融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24.

[3] 江薇.指向思维进阶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以“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