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校园文化活动对高职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张誉赢
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 辽源市 136200
一、积极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与类型
积极校园文化活动是指在校园环境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正向价值观、人文关怀与成长导向的各类集体活动。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维度:包容性参与,即打破性别、专业、性格差异的壁垒,如某高职师范院校的“无门槛”社团招募制度,允许学生跨专业参与任何活动;成长性实践,活动设计需包含明确的能力提升路径,例如“教学技能训练营”设置从“模仿授课”到“独立备课”的阶梯式目标;支持性互动,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积极反馈,如在活动中设置“优点轰炸”环节,要求参与者用具体事例肯定他人表现。
从类型上看,适合高职师范院校的活动可分为四类,且均呈现专业特色与心理支持的双重属性:
专业融合类:除教学技能竞赛外,还包括“留守儿童课业辅导工作坊”(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教学)、“师德情景剧创作”(通过角色扮演深化职业认知)。某院校数据显示,参与该类活动的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率达 42%。
社交实践类:在志愿服务基础上,衍生出“跨年级教学经验传帮带”(大三学生指导大一学生备课)、“家校沟通模拟沙龙”(邀请家长参与互动)等场景化活动,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教师的社交角色。
情绪调节类:新增“教育压力叙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实习中遇到的挫折并集体探讨应对方案;“艺术疗愈”则结合师范特色,设计“音乐课堂减压法”“绘画表达教学焦虑”等活动。
文体发展类:突出团队协作属性,如“班级合唱比赛”要求以“教师之歌”为主题创作歌词,“趣味运动会”设置“模拟课堂接力”(完成板书、批改作业等任务)等融合专业元素的项目。
二、高职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高职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结合全国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普查数据(样本量 12000 人)与个案访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职业导向性压力呈复合型特征。该群体面临“三重压力叠加”:专业技能(如钢琴、舞蹈等艺体课程)、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通过率直接影响就业)、实习评价(中小学对实习生的打分与留任机会挂钩)。某调查显示, 72% 的学生因“同时备考 3 门以上证书 + 准备实习教案”出现注意力涣散,其中41% 存在持续性头痛、失眠等躯体化症状。更特殊的是,部分学生因“教师职业的示范性要求”,刻意压抑负面情绪,形成“微笑抑郁”—— 在模拟课堂中表现积极,私下却频繁出现情绪崩溃。
二是社交适应存在场景化障碍。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该群体的问题集中在“教师角色社交”: 83% 的学生表示“在模拟家长面前不敢反驳不合理要求”, 65% “害怕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示范教学”。这种障碍源于“必须表现完美”的职业压力,导致在社交中过度自我监控,反而无法自然沟通。某案例显示,一名学生因在公开试讲中被指出“语气生硬”,此后拒绝参与任何需要发言的活动,最终出现社交回避。
三是自我认同存在学历与职业的双重矛盾。一方面, 38% 的学生因“高职”标签产生“比本科生差”的认知,在跨校交流中表现自卑;另一方面,又因“未来教师”身份产生“必须优秀”的自我要求,形成“我不够好,但必须好”的认知冲突。这种矛盾在就业季尤为突出,某院校辅导员反映,每年有 15% 左右的学生因“学历不达标 + 能力不自信”放弃参加优质学校的招聘。
三、积极校园文化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一)情绪调节:释放压力与培育积极体验
文体活动(如校园马拉松、合唱比赛)通过身体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可直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某高职师范院校数据显示,参与每周 3 次以上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焦虑量表得分比不参与者低 23.5% 。心理主题活动如“情绪管理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认知重构、正念呼吸等调节技巧,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二)社交支持:构建安全的人际网络
志愿服务活动(如乡村支教体验、社区家教帮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人际互动场景。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提升专业能力,又能通过分享困惑、互相鼓励形成情感联结,这种“同伴支持系统”可降低孤独感。此外,师生共同参与的“师徒结对”活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深度交流中获得信任感,进而敢于表达自我、寻求帮助。
(三)自我认同:强化职业价值感
专业融合类活动如“微格教学大赛”,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教师角色的意义。当学生通过备课、授课获得学生或指导老师的认可时,会产生“我能成为好老师”的自我肯定,这种职业效能感的提升直接增强了自我认同。同时,师德主题演讲、优秀校友分享会等活动,通过榜样示范强化“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帮助学生重构对“高职学历”的认知,减少自卑心理。
四、优化积极校园文化活动的策略
(一)立足专业特色设计活动
结合师范专业特点,将活动与“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班级管理等技能训练结合,如开展“板书设计大赛”“模拟家长会”等,让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实现“以技育心”。
(二)构建“全员参与 + 个性化支持”模式
针对内向型学生,设置“1+1”结对参与机制,由社团骨干带动其逐步融入;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定制化活动,如为社交焦虑者开设“小型读书会”“一对一教学模拟”等低压力场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适切支持。
(三)建立活动效果反馈机制
通过定期问卷调查、小组访谈收集学生对活动的感受与建议,动态调整活动内容。例如,根据学生反馈增加“职业规划沙龙”,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从高职生到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强化职业信心。
五、结论
积极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创设安全、包容的成长环境,为高职师范院校学生提供了情绪宣泄、社交实践与自我实现的平台。其不仅能缓解即时性心理困扰,更能通过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应对未来教师职业挑战的心理韧性。院校应立足专业特色,优化活动设计,让积极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 张明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 (5):773-776.
[2] 李娟 . 高职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 [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 (26):68-71.
[3] 王芳 .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认同的关系研究 [J]. 教育探索,2020 (8):102-105.
课题项目:吉林省 2024 年度职业教育科研课题项目批准号:2024XHY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