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数学“生动”课堂的建构与研究
叶瑞娇
福建省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湖中心小学363118
摘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推广,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生动”课堂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数学“生动”课堂的构建必要性及策略。通过分析新课标理念的核心要义,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小学数学;生动课堂;教学策略;教育改革
引言: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力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构建“生动”课堂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参与度低,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探索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构建“生动”课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课标理念下建构小学数学“生动”课堂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理念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而是要通过生动、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生动”课堂的优势
“生动”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升其综合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操作等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生动”课堂成为构建有效教学的核心。
二、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数学“生动”课堂的建构策略
(一)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创设是“生动”课堂中最基础的教学策略之一,它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实践性。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情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使课堂更加有趣,它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
首先,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抽象与枯燥,使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例如,在讲解“面积”这一概念时,许多学生可能会觉得面积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学公式,无法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或者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实际操作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动手测量、绘制图形、计算面积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点,还能体会到数学的实际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情境创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精神。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探究的机会。而情境创设则能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数学问题情境中,要求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思考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概率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关于掷骰子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设想一场游戏,其中每个学生都需要掷骰子并预测某个数字出现的概率。通过讨论不同情况下的结果,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还能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概率的应用。
(二)鼓励互动式教学,增强师生生互动
互动式教学是新课标中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者,课堂上缺乏足够的互动。而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课堂的核心,促进了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思维的碰撞,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参与感。
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在“生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更是引导者和激励者。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更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例如,在学习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讲解分数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如“你会如何分配一块蛋糕?”通过这种互动式提问,学生不仅能从中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表达、去思考,进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等方式,学生可以在互动中互相学习、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与思维的拓展。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往往通过与同伴的讨论,更容易发现问题的不同角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几何图形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合作,要求学生一起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在小组内,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分享各自的思路与观点,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创新实践操作,深化学生理解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往往让许多学生觉得它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产生兴趣和共鸣。在“生动”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实践操作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许多数学知识在抽象的讲解中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例如,在讲解“数与运算”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模拟活动。让学生使用假币在“商店”中购买物品,计算总价并找零钱。通过这种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还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及其应用。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安排预算和计算实际消费,这种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
其次,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有时被认为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生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来探索“角的度量”。学生可以使用量角器测量教室中的各种角度,如窗户的角、桌子的角或黑板的角,并记录下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还能明白角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等。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公式,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结论: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生动”课堂的构建不仅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更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情境创设、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操作等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活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相信“小学数学生动课堂”的建设将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伟. (2023).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基础教育研究, 45(2), 25-32.
[2]张庆涛. (2024). “生动”课堂的构建策略与实践[J]. 小学数学教育, 40(7), 44-50.
[3]赵俊杰. (2023).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 教育与教学研究, 38(5), 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