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六盘水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华驰
中共盘州市委员会党校 贵州省六盘水市 553537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六盘水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依赖煤炭等传统产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增长乏力等多重挑战。2023 年,贵州省提出“数字经济创新区”建设目标,六盘水被纳入全省新型工业化重点区域。在此背景下,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为西部资源型城市探索转型路径提供样本价值。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本文聚焦六盘水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分析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采用文献分析、案例比较与政策梳理相结合的方法,数据主要来源于《贵州统计年鉴 2024⟩ 、六盘水市政府工作报告及公开政策文件。
第二章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
2.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2.2 二者内在联系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技术创新提升效率,产业结构优化增强韧性,人力资本积累支撑可持续创新。六盘水要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三章 六盘水市发展现状与挑战
六盘水 2023 年 GDP 约 1600 亿元,第二产业占比超 50% ,仍以煤炭、电力、化工为主。尽管已布局新能源电池材料、玄武岩纤维等新兴产业,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不足 8% ,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5%) )。
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煤炭及相关产业占工业总产值 70% 以上,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创新能力不足,2023 年R&D 经费投入强度为1.2%,低于全省1.8% ;三是人才外流严重,高端技术人才短缺;四是生态压力大,矿区生态修复任务重,碳排放强度高于全省均值。
第四章 高质量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
4.1 产业升级转型需求
传统能源产业面临减碳压力,亟需向清洁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同时,需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4.2 生态环保需求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六盘水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制造。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建设绿色园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
4.3 政策与环境需求
需完善创新支持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科技型企业落地。2024 年贵州省出台《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若干措施》,为六盘水提供了政策机遇。
第五章 国内外案例与启示
5.1 深圳:创新驱动的典范
深圳以“政府引导 + 企业主体 + 市场运作”模式,培育出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其经验在于: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2023 年 R&D 强度达 5.5% )、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5.2 斯图加特: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
德国斯图加特依托汽车产业基础,通过“工业 4.0”战略推动智能制造升级。其成功关键在于:强大的产学研协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政府对绿色技术研发的长期支持。
5.3 对六盘水的启示
立足资源基础,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
注重人才培育与引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优化政策供给,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第六章 发展策略与建议
6.1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设立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力争到 2027 年 R&D 投入强度提升至 2.5%⨀ 。联合贵州大学、中科院地化所等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新能源材料、智能矿山等方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推动“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6.2 优化产业结构
支持煤矿企业应用 5G+ 智能开采技术,建设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重点发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高强钢、玄武岩纤维等产业链,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基地”。推进“东数西算”工程落地,发展数据清洗、算力服务等配套产业。
6.3 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推动六盘水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技术人才。实施“凉都英才计划”,对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项目资助;建立“候鸟型”专家工作站。每年培训产业工人1 万人次,提升数字技能与绿色生产意识。
6.4 完善政策环境
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提升侵权案件处理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网通办”“拿地即开工”等便利化措施。
6.5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融入黔中城市群,与贵阳、安顺共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圈。加快盘兴高铁建设,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通效率;推进5G 网络全覆盖,夯实数字底座。
第七章 结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六盘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面对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增强技术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人力资本、完善政策环境,六盘水有望在未来五年实现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年均增长 15% 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至 25% 以上。
这一转型不仅将重塑六盘水的经济格局,也将为全国同类资源型城市提供“绿色转型 + 创新驱动”的发展范式。在国家“双碳”目标和贵州“四新”“四化”战略背景下,六盘水应抢抓机遇,勇毅前行,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统计局 . 贵州统计年鉴 2024[M].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4.
[2]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 [R]. 2024.
[3] 洪银兴 , 任保平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和途径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2023(9): 5-13.
[4] 邓宇.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机制、效应与政策[J]. 经济学动态,2023(8): 22-35.
[5]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 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若干措施[Z]. 2024.
[6] 原磊 , 王山 . 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 2022(6): 143-151.
作者简介:张华驰(1983.11.17),男,汉族,贵州省盘州市,本科, 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