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吕红波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外国语学校 315032
摘要:数学阅读是学生汲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语言的关键途径,但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师过于侧重解题技巧训练而忽视阅读教学的问题。本文就此探讨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以全方位、多维度地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初中数学教育应着重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尤其是数学阅读能力,这是学生汲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语言的关键途径。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解题技巧轻阅读培养,致使学生阅读能力薄弱,难以应对复杂数学问题。为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1 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价值
初中数学知识逻辑性、抽象性强,数学阅读能帮助理解材料中的数据、符号、图表及递推关系,从而归纳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实质是对现有知识的重构。良好的数学阅读,伴随着问题的产生、联系、转化和解决,实现问题的特殊化与一般化处理,不仅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宽泛性,更为后续的逻辑推理学习打下基础。
2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剖析
首先,教师对核心素养理解不足。一些数学教师未能深入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导致对阅读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保证学生阅读的深度,忽视阅读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缺乏阅读方法指导。尽管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但在阅读环节缺乏方法指导,甚至采取不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接受阅读,难以在阅读中挖掘关键信息。
再次,学生思维固化陷题海战术。教师受升学压力影响,倾向“灌输式教学”,或盲目追求进度,使学生产生依赖,不愿自主完成阅读任务。学生偏好熟悉题,对形式变换但本质相同的题感到畏惧,难以灵活应对,导致深陷题海战术。
3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方法
3.1采用三步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理解力
首先是通读,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石。若是教材知识,预习时的通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内容,为听课打下良好基础,提升学习效果。在复习阶段,再次通读教材,有助于深入理解知识结构、概念表述及反思难点突破情况。若是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读一遍题目,理解背景,思考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等,是解题的首要步骤。
其次是精读,它是深化理解的必要环节。教材中的概念、性质定理讲授后需精读,以体会数学表述的严谨性与简洁性。而数学问题,学生通过合理断句、重点疑点标注等过程自主捕捉、筛选、处理信息,提炼解题关键元素,通过整合加工,探寻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我追问,通过自问自答,实现对问题的深度阅读,这样无形中优化“读”的意识。
再次是速读,它是提升解题能力的重要技能。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边速读边领悟新情景、新问题的本质,将其转化为已知旧问题,进而解答。这一过程锻炼学生快速捕捉信息、转化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应试必备技能。
3.2实施数学语言教学,提高语言转化力
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不可或缺的载体,其掌握程度与数学阅读能力成正比。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象语言,学会三种语言间的互译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文字语言符号化是指将数学文字转化为数学符号,特别是一些公式、定理的文字语言若以符号形式表达往往更简洁易懂,更易理清内部逻辑。例如,在乘法公式教学中,文字的概念让学生晦涩难懂,但符号化的语言学生一目了然。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我们常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即使题目已有原图,也让学生重绘,这一过程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并发现题中的关键信息,提升解题效率。
符号语言图形化则是将简洁抽象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图象,借助图象来理解与解答问题。例如数学应用题往往文字信息量大,可将题中信息以表格形式整理,边读边画,以“形”促解。
3.3借助问题串及变式,锤炼信息抓取力
教学中设计递进式问题,采用串读方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为例,通过以下问题串指导学生阅读与思考:
①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②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存在哪些不同的情况?
③有没有可能全等,如果可能,怎样修改条件?有多少种修改方式?
④在确定三角形形状类型的前提下,它们能否全等呢?
⑤两边和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充分思考,厘清问题本质,这样的问题串阅读,即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出判定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可以为后续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埋下伏笔。
此外,变式训练中可以直接呈现变式的练习,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缩句法抓取主干信息,然后自主编题,形成问题串。这样既提升学生读取和思辨关键信息的能力,又有助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过程和本质,实现数学体系的自我构建。
3.4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增强阅读兴趣度
中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新定义、阅读材料题等。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另外数学史融入教学体现教学内容的弹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复习课上,教师设置阅读理解题能有效测试学生的信息捕捉和数学抽象概括能力。当然,数学阅读不局限于课本,教师应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或材料,让学生阅读新知识、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3.5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优化数学表达力
在数学阅读中,学生常有独特发现和感悟。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设计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阅读日记、阅读报告等,以“说”促“读”,增强阅读效果。教师则通过跟踪评估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给予肯定与指导,帮助他们培养持续阅读的习惯与动力。
此外,鼓励学生制作数学手抄报、撰写数学小论文,激发学生创造力,实现从浅尝辄止到深度阅读的跨越。同时,推行“兵教兵”模式,让学生间相互为师,携手共进,这无疑为阅读及表达能力的飞跃插上了翅膀。
总之,教师需深入教材,有意识引导学生阅读,确保学生有足够机会阅读、了解、欣赏数学,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其良好阅读习惯与能力。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求教师树立长远教学目标,并付诸实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阅读态度。全方位、多维度地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金国成.四阶驱动:初中生数学阅读力培养的教学策略[J].中学数学月刊2022,12-0015-0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