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实践与应用

作者

钟群斌

桐庐县畜牧农机渔业发展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 311500

全球范围内人畜共患病的频发态势持续加剧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负荷边界,在近十年中重大动物疫情的跨域传播频率显见提升,其中非洲猪瘟自 2018年传入以来造成产业经济损失超千亿级规模,同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全球扩散进一步暴露防控体系在早期预警阶段的系统性短板,既往研究集中于疫苗研发或高层级决策机制设计,却疏于解构政策指令如何穿透“最后一公里”执行层断裂带的深层动因,尤其当防疫场景下沉至行政村层级后,人力结构老龄化与财政保障的碎片化供给导致疫情风险识别的灵敏性持续衰减,进一步衍生出风险感知窗口延误与响应逻辑脱节等实践悖论,亟需从治理结构与技术赋权双重维度建构适配复杂防控需求的在地化解决方案。

一、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

(一)构建属地化监测网络的前沿防线价值

基层防疫体系通过村级防疫员常态化巡查机制实现对养殖场户的零距离监测,其价值在于将抽象的生物安全概念转化为具象的村域病原侦查行为,当养殖密度高、交通节点复杂的乡村地带存在异常动物死亡或流行病学特征变异时,该体系能够凭借地理贴近性突破信息滞后瓶颈,在实验室确诊前 48 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调与隔离控制措施的现场执行,这种基于空间优势的早期预警能力不仅压缩了从风险识别到介入干预的时空距离,更通过每月定期采集的血清学样本建立覆盖散户的病原本底数据库,为县域层面绘制疫病风险热力图提供原始数据支撑,最终形成自下而上的疫情感知神经末梢[1]。

(二)实施应急响应落地的末端执行价值

重大疫情处置效率的核心在于封锁扑杀等指令能否穿透行政层级的衰减效应,基层防疫人员的角色正是将省级应急预案转化为具体操作动作的关键介质,例如在非洲猪瘟防控场景中其承担着疫点三公里范围内逐户排查、动物扑杀无害化处理及环境终末消毒等高风险作业,这种直面疫情暴风眼的执行能力大幅降低政策传导的扭曲概率,尤其在跨部门协作环节能够直接调动乡村网格员力量实施交通卡口管控,避免因多层级审批导致传染链切断时机延误,本质上构建起连接宏观决策与微观操作的实体化政策工具。

(三)强化源头治理能力的基层渗透价值

相较于被动应急响应的传统模式,基层体系通过兽医站技术下沉持续输出主动防控动能,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生物安全改造从规模化养殖场延伸至散养户场景,依托季度性上门指导协助农户完成圈舍物理隔离改造、饲料存储规范及免疫程序优化等基础干预,这种毛细血管式的技术渗透显著压缩人畜接触频率过高或病死动物违规处置等高风险行为的发生空间,同时通过建立养殖档案追溯系统将原本游离于监管体系外的生猪交易纳入可监控范围,从根本上削弱动物移动传播病原的可能性并构建风险源头控制的底层逻辑。

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实践与应用策略

(一)智慧监测与传统巡查的融合强化策略

为提升基层疫情感知灵敏度,需深度整合智能终端与传统巡查的协同价值,通过为村级防疫员配备具有影像采集、GPS 定位及数据加密功能的移动终端设备,使其在常规入户检查时可实时拍摄存活动物行为异常视频并自动标记地理位置坐标,原始素材经压缩后直传至县级兽医诊断平台算法系统进行初步风险评级,在数字技术覆盖层面尤其针对偏远牧区设计离线工作模式,待防疫员返回乡镇驻地后借助基站信号批量回传积累数据,同步保留纸质版流行病学调查表作为法律追溯凭证,该双轨并行机制既规避了基础设施薄弱区域的信息监测盲区,亦通过人工经验与人工智能的双重校验大幅降低误报率,其核心在于构建无缝衔接的监测数据流闭环,将技术工具的操作优势转化为覆盖所有养殖场景的持续性预警能力,为重大疫病早期介入创造关键时间窗口,确保即使在突发性通信中断的极端环境下仍保有基础信息采集功能,这种韧性设计从底层逻辑强化了整个防疫体系的感知渗透效能。

(二)应急授权与标准操作的流程重构策略

缩短疫情响应时间的关键在于突破行政层级的程序性阻滞,重构乡镇防疫站对村级防疫力量的垂直指挥体系,在确认发现口蹄疫、非洲猪瘟等烈性传染病疑似病例后立即启用分级响应预案,赋予现场防疫人员临时封锁疫点半径三公里道路、强制隔离易感动物及采集病料样本的紧急处置权,该授权不依赖县级行政批复而依据省级预案预设条例自动激活,与此同时接通省级专家库视频会诊系统对现场操作进行实景指导,尤其针对扑杀处置环节嵌入标准化补偿计算程序,在电子化协议框架内预先登记养殖主体身份及银行账户信息,经生物特征验证后自动生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即时赔付凭证,此种将专业处置决策权、经济补偿执行权与技术支持调度权进行三维绑定的模式,本质上是将传统多部门串联审批流程重构为以现场需求为中心的操作集成系统,不仅消解了层级传递导致的决策时效损耗,更通过预设规则规避自由裁量引起的执行偏差,使黄金响应期的处置效率提升至原有流程的两倍以上,尤其重大疫情暴发初期的关键四十八小时内能够有效拦截病原扩散链条。

(三)需求导向型技术包的精准投放策略

解决基层技术资源错配矛盾必须建立动态适配的区域风险响应机制,基于省域动物疫病监测网络的季度分析报告生成乡镇级风险热力图,按风险等级和疫情类型配置差异化的移动防疫工作箱,例如在口蹄疫流行高风险区域重点投放环境消毒雾化器、免疫抗体快速检测试纸及防护眼罩等专用耗材,禽流感威胁突出地带则强化配备咽拭子采样工具、N95 口罩储备及病毒保存液,所有器材均采用模块化组合设计以适应防疫摩托车载运条件,配套研发移动端 AR 辅助操作系统辅助现场人员识别典型临床症状,并在操作关键节点推送标准化采样视频教程,技术包的物资补给周期与流行病学特征变化同步调整,同时建立防疫器材使用效能的数字化追踪机制,按需定制的资源流动模式不仅释放了有限物资的最大化效用,更深层次重构了技术供给与防控需求的匹配精度,使每个技术组件的投放都精确对应于特定时空维度的防疫痛点,从本质上改变过去“一刀切”式设备配发的资源浪费现象 [2]。

总结

综上所述,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实践效能,从根本上取决于治理逻辑与技术路径在村级场景的深度耦合,现有探索已证明智慧监测与传统巡查的融合强化策略能够重构疫情感知的时空精度,使养殖密集区的异常状态识别从被动发现转向主动捕捉,应急授权与标准操作的流程重构策略则通过截断行政层级传导损耗,将黄金响应期的处置效率提升至原有体系的两倍以上,为国家层面的资源调度提供具象化决策坐标,这种技术与制度协同演进的路径将使基层防疫体系逐步进化为具有自主进化能力的生物安全免疫系统。

参考文献:

[1] 陆如祥 .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实践与应用 [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07):45-47.

[2] 颜中少 . 构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严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J]. 致富之友 ,2004,(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