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实践
俞幼华 张宇
南昌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31
摘要: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是塑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道德基石。培养工匠精神是职业本科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职业本科院校应当通过发挥大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实训实践的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本科大学生的日常之中,提升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职业本科;工匠精神;立德树人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要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中文语境下,“工匠” 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马蹄篇》——“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1]。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匠师鲁班、清代著名石雕家郑板桥,他们技艺精湛,作品栩栩如生;中国古代将军兼工匠王项羽,开创了炼铁新技术。他们是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能工巧匠。可见,工匠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必不可少的职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2]工匠精神是指匠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职业精神和优良传统,也就是工匠们兢兢业业,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好,用最大的能力将自己的作品打磨完成近乎到完美的一种执着的思想理念。工匠精神还象征着对道德和技艺修养的追求。
新时代呼唤的“工匠精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工匠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动力,塑造了一批批杰出的大国工匠,并为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工匠精神进行了礼赞,并且精辟阐释了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即“执著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3]要想成为合格的能工巧匠,必须踏实工作,全心钻研业务,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广大青年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积极锻造卓越技能,磨砺自己的技能,积极提升专业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传统工匠精神强调卓越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而在当代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业强国的背景下,现代工匠精神不仅强调技艺,而且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敬业精益求精的氛围。”作为优秀文物修补专家的王亚蓉,不仅崇尚职业道德,展现出卓越的职业能力和品质,更将其修复工作提升至维护国家文化遗产的战略层面。当代“工匠精神”要求像王亚蓉一样,对待本职工作要精雕细刻,耐得住时间考验和历史检验,确保修复之物完美无缺,传承久远。要求员工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专注于自己的工作领域,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企业的产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打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职业本科作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政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回应新时代对新质生产力的呼唤,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着力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习近平总书记四句话中理解、传承和践行工匠精神:认真学习执着专注的内涵,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刻苦钻研、既要有内心笃定而又能着眼于细节的耐心,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神;要认真学习精益求精的内涵,高标准、严要求,全力以赴、不断突破,勇担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责;要认真学习一丝不苟的内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对待学习生活,把每一道课后习题、每一个实验步骤、每一个实践环节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要认真学习追求卓越的内涵,不满足于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注重在实操、实践中总结、思考和提高,勇于创新、善于创造。要利用好职业本科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平台,认真学习理论,刻苦钻研专业技能,积极培养工匠精神,把自己打造成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
二、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实践的缘由
(一)培养工匠精神是职业本科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和生源质量相对普通高校较为薄弱。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感到困惑,容易在课堂上玩手机、下课后沉溺网络,对专业学习缺乏投入。当代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社会的价值追求。每个从业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的岗位职业都应该保持敬畏,要不断追求产品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财富。因此,提高职业本科院校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非常迫切的时代使命。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实践,有利于从思政育人的发展视角来推动职业本科院校学生职业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促使职业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拉近与普通高校的距离,更好地提升职业本科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个人担当。职业本科学生可以从中体验职业劳动利于自己成长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利国利民所产生的幸福感。从而提升职业本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制造业迅速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些外贸订单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退单的案例时有发生,揭示了制造工艺不够精细、产品质量管理不到位以及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诸多问题。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消费者对于日常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国家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创新型人才,有的产品质量达不到人们需求的标准,有些国人不惜花重金购买国外的产品,甚至有些人直接到国外去购买,这也直接说明了中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需要强化高素质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因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要加大力度培养职业本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事业的尊敬与坚定,体现在严谨细致、持续改进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卓越与创新的不懈追求。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最新的科技和产业变革,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努力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迫切需要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三)培养工匠精神,是树立民族精神、建设强大中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航天的“大国工匠”李峰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对“稳、准、细、精、巧”的坚持,成功攻克了150余项特种材料零件的高难加工难题,30年来,李峰不忘航天报国初心,勇担航天强国使命,坚守小小三尺铣台,用专注与奉献诠释了航天技能人员的追求和梦想,实现了从一名普通技工到技能大师的完美蜕变,为航天强国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展现了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彰显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追求进步、锐意创新、以奋斗实践报效祖国。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展现。古代的中国工匠创造了丝绸、陶瓷等杰出作品,鲁班、墨子等众多工匠大师的无数发明,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在当代,这种创造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例如,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以其创新性地解决了极具挑战性的工程问题,也是“中国创造”的杰出代表,正是工匠精神的典范。创新和创造是工匠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至关重要的元素。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精神的形象体现。一位杰出的大国工匠——王鹏,他作为飞机制造行业的领军人物,以其卓越技艺和追求卓越的工匠情怀,在飞机设计与制造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王鹏的故事象征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彰显了中国工匠们在实现自身理想的道路上的无畏勇气和不懈拼搏精神。一代代的工匠和劳动者的豪迈斗志既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精神,也显然是工匠精神的动人体现。工匠精神还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忘我牺牲的奉献精神等方面。因此,职业本科思政教育实践大力推广和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教育至关重要。
三、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实践的路径
(一)讲好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发挥大思政课的 “主渠道”的作用
职业本科的思政课是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课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通过言传身教将工匠精神充分融入教学之中。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之“量变与质变”规律的教学中,就可以循循善诱地引入工匠精神,使大学生懂得大国工匠运用高超技术,满怀赤诚匠心,对产品进行一次次精益求精,创造精美正是体现了由 “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讲授侯德榜的相关案例:他是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中国化学工业开拓者之一。他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将以上案例融入到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中,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当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之“职业道德” 时,可以将鲜活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还可以指导大学生课余拜访企业的先进员工、优秀匠人。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更加直观地感受平凡的岗位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也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作品。
专业课教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应当与思政课对接融合,通过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业课教师可以把职业素养培育同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创新契合知识点、思政教育点与学生兴趣点、关注点,整合和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工匠精神的元素,积极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之素质目标应当纳入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等,能力目标应纳入学习成效,即学会做什么、达到的标准、做到的精准程度等;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讲解,融入新时代企业优秀工匠和劳动模范的典型案例,将其与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以其激励力量凝心铸魂,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添砖加瓦。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本科大学生日常,发挥实训实践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3]引导大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并通过实训实践,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之中,落到实处。如邀请劳模工匠定期走进校园做报告,开展互动交流,通过劳模工匠成长成才的真实故事,增强工匠精神对大学生的感染力;结合办学专业,成立各类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社团,积极引导大学生踊跃参与体验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
职业本科院校要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将产业新技术、新发明、新规则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专业课程设置、建设各环节;组织大学生实训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培养大学生勤恳踏实的精神;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组织学生有准备的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实训实习,近距离感受企业优秀员工的工匠精神,增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 ,尊重劳动、勇于拼搏、勇于创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设职业专业实践教学课,聘请合作企业的优秀匠师现身说法,这既有利于大学生在专业实践操作中接受优秀匠师的悉心指导,也能够使大学生在企业优秀匠师的言行举止中,体悟的学习培育工匠精神对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三) 营造培养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是职业本科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营造职业本科校园文化环境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及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应该融入,优化职业本科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让职业本科大学生在校园里的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实训、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工匠精神,争做高素质技能人才”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信念,领悟并积极践行现代工匠精神的精髓: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职业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从校风校训的凝练等方面入手,同时综合考虑校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以此实现培养文化人和文明育人的目标。具体而言,需要不断优化校园的基础文化设施,包括展示古代著名工匠的绘画和雕像,设立新时代优秀工匠校友宣传栏,校园广播和书籍采购、宣传宣讲都要在古今中外的优秀工匠上着重发力等。办一些弘扬工匠精神的黑板报等,让职业本科大学生生活在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里。另一方面,要切实将其融入到职业本科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具有工匠精神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例如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歌舞比赛等活动,并安排大学生观影《大国工匠》等纪录片,营造浓厚氛围;在学雷锋月、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点组织主题班会,积极引导职业本科大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86页。
[2]张保文.工匠精神[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43页。
作者简介:①俞幼华(1958.9—),男,江西上饶,教研室主任,南昌职业大学马院;②张宇(1997.2—),男,山西晋中,教研室副主任,南昌职业大学马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基金:本文系南昌职业大学2022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思想政治工作+工匠精神实践探索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