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红线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分析
赵燕
嘉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 272400
引言
生态红线是国家为保障生态安全,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划定的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边界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大量生态空间被无序转化为建设用地或农业用地,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优化调整需要以生态红线为刚性约束,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生态红线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理论基础
生态红线的理论内涵涵盖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个维度。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强调对具有重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服务功能区域的严格保护;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聚焦于保障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质量达标;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则对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强度进行限制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是指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与配置状态,其形成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红线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紧密关联,生态红线的划定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生态保护边界,而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有助于强化生态红线的管控效果,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
2 基于生态红线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原则
2.1 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优先是基于生态红线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首要原则。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需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优先保障生态红线内区域的生态功能完整性,严禁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对于生态红线周边区域,也要充分考虑其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对生态红线造成负面影响,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2 协调发展原则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需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在保障生态红线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促进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通过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引导人口、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推动形成生态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同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2.3 动态调整原则
生态系统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土地利用需求也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基于生态红线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应建立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和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优化策略和措施,确保生态红线的有效性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合理性,实现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的动态平衡。
3 基于生态红线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方法
3.1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识别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和生态功能重要性的关键方法。通过选取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生态要素,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区域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划分不同等级的生态敏感区域。将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与生态红线划定相结合,明确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3.2 空间适宜性评价
空间适宜性评价旨在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特定区域的适宜程度。针对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不同土地利用需求,选取自然条件、交通区位、社会经济等相关评价指标,建立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对区域内不同地块进行适宜性评价,确定各类土地利用的适宜空间范围,从而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匹配协调。
4 基于生态红线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4.1 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策略
对于生态红线划定的生态保护区域,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针对已受损的生态空间,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开展植被恢复、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同时,加强生态空间的监测监管,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生态空间动态变化,确保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
4.2 农业生产空间优化策略
在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上,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优先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稳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结合生态红线要求,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布局,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合理划定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缓冲带,防止农业活动对生态红线区域造成破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4.3 城镇建设空间集约利用策略
在城镇建设空间规划中,依据生态红线和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科学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和边界,避免城镇无序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强化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旧城改造、土地整理等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镇功能分区,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镇生态廊道和绿色空间体系,将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建设全过程,打造生态宜居的城镇空间。
5 基于生态红线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保障措施
5.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与生态红线和土地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生态红线的管控要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等制度,加强对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反生态红线管控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违法行为,确保生态红线的权威性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5.2 强化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生态监测、土地调查、空间分析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GIS 等技术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动态监测与优化决策平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生态红线区域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实时监测、精准评估和科学预测,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提供高效、准确的技术支持。
6 结语
基于生态红线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明确生态红线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理论基础,遵循生态优先、协调发展、动态调整等原则,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空间适宜性评价、情景模拟与优化等方法,实施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城镇建设空间集约利用等策略,并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公众参与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生态红线的管控效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姚嘉 .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 [D].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
[2] 王晨野 . 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评价与优化研究 [D]. 吉林大学 [2025-05-30].
[3] 管成文 . 基于 CLUE-S 模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 [D]. 云南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