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高中生物角度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作者

张宇美

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 贵州湄潭 564100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县域高中生中有相当比例的留守学生,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导致离异家庭学生数量不容小觑。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方面往往面临更多困扰,如孤独感、焦虑感、抑郁倾向等。同时,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也可能受到影响。高中生物学科不仅是传授生命科学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的许多原理和知识与心理健康及社会行为有着紧密联系。从细胞的生命历程到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都能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提供独特视角和丰富素材。因此,探讨从高中生物角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县域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2.1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县域地区,大量父母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与祖辈或其他亲属生活。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使得留守学生极易产生孤独感。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本县留守学生中,超过 60% 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独。由于缺乏父母在身边的及时引导和情感支持,当遇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等时,留守学生往往难以有效应对,进而产生焦虑情绪。例如,在学习生物学科时,一些抽象的知识如基因的表达、细胞呼吸过程等,对于基础薄弱且缺乏辅导的留守学生来说理解困难,长期积累导致对学习的焦虑感不断加剧。部分留守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情感缺失状态,容易陷入自我封闭,对未来感到迷茫,产生抑郁倾向。一项针对县域 1000 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约 15% 的留守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明显高于非留守学生比例。

2.2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结构的突然改变,父母关系的紧张或破裂,使离异家庭学生在心理上遭受巨大冲击。许多学生在父母离异初期,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表现为易怒、易哭,在学校中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在生物课堂小组讨论活动中,离异家庭学生往往参与度较低,害怕与他人建立深入关系,担心再次受到伤害。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较为负面,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家庭幸福,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一些离异家庭学生可能会出现行为偏差,以此来引起他人的关注或发泄内心的不满。如在校园中出现打架、违反纪律等行为,通过这种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

3 从高中生物角度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3.1 结合生物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1.1 生命历程与挫折教育

在讲解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等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细胞从诞生到凋亡要经历各种阶段和挑战。类比到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也是正常现象。例如,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等有着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挫折如同细胞凋亡一样,虽然看似是一种“损失”,但实际上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能够帮助他们锻炼心理韧性,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如考试失利、与朋友争吵等挫折事件。

3.1.2 神经调节与情绪管理

利用高中生物中神经调节的知识,向学生解释情绪产生的生理基础。例如,当人处于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时,神经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速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生理机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生物反馈方法来调节情绪,如深呼吸,因为深呼吸能够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在生物实验课中,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生理指标测量实验,如测量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率、血压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情绪与生理的关联,进而学会主动管理自己的情绪。

3.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心理适应

在生态系统章节教学中,介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类比到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学生培养自身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于留守学生和离异家庭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相对不稳定,就如同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一样。通过讲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对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心理上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家庭环境带来的影响。

3.2 依托生物学科培养社会责任感

3.2.1 生命教育与尊重生命意识培养

高中生物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生命知识,从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生物体特征,都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奇妙与珍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植物种子萌发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命的诞生与成长过程。例如,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学生能够看到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直观体会到生命的延续是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实现的。借此引导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包括身边的同学、家人以及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对于留守学生和离异家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的意识,有助于他们珍惜自己的生命,积极面对生活。

3.2.2 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担当

生物学科与环境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如本县河流污染、森林资源破坏等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时,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干扰,如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河流中生物多样性减少。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对本地河流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分析水质指标、生物种类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如宣传环保知识、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从自身做起,为改善家乡环境贡献力量,培养他们对社会、对家乡的担当精神。

4 结语

在县域高中教育中,关注留守学生和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责任感培养至关重要。高中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生命、环境、社会紧密相连的学科,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视角。通过结合生物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依托生物学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将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机融合,为县域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 马明玉, 朱桂兰, 钟能政.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素养[J].中学生物教学 ,2025(2):36-38.

[2] 单良玉 . 高中生物学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 [J]. 理科考试研究 ,2025,32(5):63-64,78.

[3] 韩乐乐 .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J]. 科普童话 ,2024(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