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航: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彭宇莹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浦坝港镇小雄中心小学 317106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智慧课堂以其智能化、互动化特点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技术赋能课堂教学为核心,构建“三段五环”智慧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精准导学、课中情境化互动、课后个性化拓展,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依托智能工具与数字资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验证模式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实践表明,技术支持的智慧课堂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深度学习,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智慧课堂;小学语文;技术赋能;教学模式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技术应用形式化、互动浅层化等问题,亟需探索科学高效的智慧教学模式。本研究聚焦“技术领航”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技术为支撑的智慧课堂框架,并以经典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实践载体,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
一、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框架:基于”三段五环”的递进式设计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准,采用”三段五环”的递进式框架。在课前导学阶段,教师依托智能平台推送预习资源包,如针对景物描写类课文设计动态思维导图、配乐朗读音频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生字认读与内容感知。平台通过答题正确率、观看时长等数据生成学情热力图,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在课中教学以环环相扣的五个环节展开:教师根据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文本情境,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构建动态海洋生态场景;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观察珊瑚形态、描述海水颜色;同时,利用白板开展小组探究,将文本中的比喻修辞转化为可视化图文;运用智能反馈系统捕捉学生表达盲点,实时生成共性错误案例;最终通过迁移性任务,如设计”海底世界解说词”,实现知识内化。课后拓展阶段则根据课堂表现数据,为不同学生推送分层资源,如为观察力较弱的学生提供细节对比训练,为表达流畅的学生安排创意仿写任务,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二)技术支撑:智能工具与资源整合
在学情分析方面,智能平台能自动抓取学生预习轨迹,精准识别认知堵点,如通过语音评测发现”瑰丽无比”等词语的发音共性问题,为课堂正音训练提供依据。交互式数字资源的开发注重语文要素落实,针对常见的写景类课文,可构建包含AR地理沙盘、动态字源解析等模块的资源库,如在讲解”珊瑚蠕动”时,通过三维建模展示海洋生物运动姿态,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体验。课堂互动系统通过轻量化设计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一键调取学生随堂批注进行对比讲评,利用智能截屏功能即时保存思维火花。特别是在朗读指导环节,语音测评工具能同步显示语调曲线,帮助学生对照标准音频调整语速节奏,使技术应用真正服务于语言素养的提升。
二、智慧课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实践应用
(一)案例设计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教师以智慧课堂技术为支撑,设计了三段式学习路径。课前阶段,教师通过智能平台推送自主开发的微课《走进西沙》,视频中穿插航拍镜头与课文朗读,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完成生词闯关游戏,并通过拖拽式思维导图工具梳理文章”海面—海底—海岛”的描写顺序。系统根据学生预习时在”蠕动””瑰丽”等词语的停留时长,自动生成高频误读词汇表,为课堂重点讲解提供依据。
进入课中教学,教师借助VR设备构建全景式海底世界,学生佩戴头显设备后,眼前浮现出课文描述的”成群结队的鱼群穿梭珊瑚丛”的动态场景。在身临其境的观察中,学生手持智能笔在虚拟场景中圈画关键景物,系统自动记录观察轨迹并生成可视化报告。随后的语言实践环节,各小组通过AI绘图工具将文本中的”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转化为创意插画,并运用平板电脑的语音转写功能合作撰写解说词。教师利用多屏互动技术同步展示各组成果,引导学生对比课文原句与创作语句,在讨论中体会精准描写的表达技巧。
课后延伸阶段,教师结合学生课堂生成的数字作品,设计跨学科实践任务。如将优秀的海底插画转化为电子绘本,组织”我是西沙小导游”配音比赛;或基于平台推送的海洋生态保护资料包,开展”守护蓝色家园”主题项目式学习。部分学生选择用剪映软件制作科普短视频,将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在片尾加入自己撰写的保护倡议,实现了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实践成效
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动态可视化的教学手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用意识。如在描述海水颜色时,学生通过AR色卡对比工具,能准确区分”深蓝、淡青、浅绿”的细微差别,在口语表达中自发运用”像渐变绸缎””如同调色盘泼洒”等生动比喻。虚拟场景的反复观察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先整体后局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在续写”海底生物运动会”片段时,多数学生能自觉运用课文的句式结构进行创新表达。
思维品质的发展体现在学习过程的深度参与中。在小组合作设计西沙宣传海报时,学生需要综合处理文本信息、数字素材与审美表达之间的关系。有小组发现课文中”各种各样的珊瑚”与插画素材库的图片不完全匹配,通过查阅平台关联的海洋百科资源,最终选择用抽象线条表现”像绽开的花朵”的鹿角珊瑚,用立体建模展示”分枝状”的脑珊瑚,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有效培养了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当学生通过虚拟潜水看到珊瑚礁上的弹孔痕迹时,教师适时引入南海卫士守护疆土的拓展资料,将文字中的美景与现实中的责任相连。在”我眼中的西沙”数字画展中,学生运用调色盘工具再现课文描绘的瑰丽景象,有的用暖色调渲染夕阳下的渔舟唱晚,有的用冷色调表现玻璃般的澄澈海水,技术手段放大了文字的美感体验,让家国情怀扎根于具象化的审美认知中。这种融合语言训练、思维发展与价值引领的教学实践,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
结语
技术领航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通过重构教学流程与资源形态,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的实践表明,技术赋能并非简单叠加工具,而是通过精准化、情境化的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朱莉萍,鲍子奇. 大数据背景下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研究[J]. 上海教育,2024(1):72-73.
[2]陈聪. 构建智慧课堂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 中外交流,2021,28(10):1326.
[3]王钧. 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构想[J]. 电脑校园,2021(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