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
王梓嘉
河南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引言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筠(2019)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城市生活垃圾问题逐渐暴露并日趋严峻,据统计现在全国 2/3 以上的城市陷入 " 垃圾围城 " 困境。垃圾分类作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
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李欢欢、顾丽梅(2020)指出,中国垃圾分类政策已推行20 年,但政策实施效果仍有待改善。薛立强、范文宇(2017)通过对 1985-2016 年间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在公共治理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城市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分析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政策优化路径,为完善垃圾分类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万筠(2019)从政策变迁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发展历程,发现政策经历了早期的随意丢弃简单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源头分类的综合治理阶段。这一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着焚烧设施大规模兴建期和反焚烧冲突频发的矛盾,也在垃圾分类推广中出现时而暂缓停滞、时而积极热情的现象。
叶林等(2021)从政策工具的角度分析了垃圾分类政策的发展特征,发现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政策工具体现了从自愿性和混合性过渡到强制性的显著特征。这一政策工具的转变是由政治、财政、管理和技术四个维度的因素驱动的。
李欢欢、顾丽梅(2020)基于中国 235 个城市的实证研究,综合需求驱动逻辑、压力应对逻辑和效率考量逻辑,分析了垃圾分类政策试点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均 GDP、人口密度、上级压力、社会压力、人力资本、制度建设会显著影响城市政府垃圾分类政策的采纳。同时,在政策扩散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区域,不同逻辑变量不同程度地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采纳。这一研究揭示了垃圾分类政策扩散的复杂性,表明政策的全面推广需要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和全民参与的有机结合。
三、政策执行效果评估
陈子玉等(2016)运用政策执行模糊 - 冲突模型,对南京市垃圾分类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市垃圾分类政策是高模糊 - 高冲突的象征性执行政策,是无法真正落实的。这一发现揭示了当前垃圾分类政策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袁珍(2012)以广州市为例,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梗阻因素。研究发现,广州市垃圾分类政策执行面临多重梗阻,包括执法主体单一、监督力度不足、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由于监督主体主要是城管部门,执法力度不足,因此需要协同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垃圾分类。
陈琼(2013)对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问题,包括政策宣传不到位、分类标准难以执行、垃圾收费制度标准不符合实际等。研究指出,广州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已将近 2 万吨,但在垃圾处理上,由于现有处理设施超负荷运作,新设施建设又相对滞后,造成处理能力和垃圾产量严重不匹配。
陈飞宇(2019)从居民垃圾分类行为驱动机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基于居民垃圾分类活动中主体、标准、执行和目标的过程逻辑,界定了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内涵,并从行为发生动机的视角,结合质性研究,构建并验证了垃圾分类行为的四维结构,分别为习惯型分类行为、决策型分类行为、人际型分类行为和公民型分类行为。这一研究为理解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好地设计激励机制和干预措施。
四、政策优化建议
针对陈子玉等(2016)发现的政策高模糊 - 高冲突问题,需要完善政策设计,降低政策模糊性。具体而言,应明确政策目标,设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的政策目标;细化操作规程,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执行标准;统一分类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体系;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公众对政策内容的理解和认知。
基于叶林等(2021)关于政策工具转变的研究,应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提高执行效力。这需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和组合政策工具,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加强立法保障,为政策执行提供法律依据,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针对袁珍(2012)发现的执行梗阻问题,需要加强多元协同,消解执行梗阻。这包括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推诿扯皮,建立多元化的监督体系,提高执法效力,并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陈飞宇(2018)关于行为驱动机理的研究,需要重视行为引导,提升公众参与。这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分类行为,采取差异化的引导策略,开展系统性的环保教育和垃圾分类培训,发挥社区、学校、媒体等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强化,帮助居民养成分类习惯。
五、结论
城市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当前我国垃圾分类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政策模糊性高、执行梗阻严重、公众参与度不够等问题,但也在政策工具创新、扩散机制完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未来需要继续完善政策设计,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加强多元协同治理,重视行为引导,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政策的预期目标。同时,学术界也需要在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为政策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撑。需要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努力,才能构建起有效的垃圾分类政策体系,推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向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立强 , 范文宇 .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公共管理问题 : 国内研究述评及展望 [J]. 公共行政评论 ,2017,10(01):172-196+209-210.
[2] 陈子玉 , 赵静 , 马国强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35(03):64-68.
[3] 陈琼 . 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研究 [D]. 电子科技大学 ,2013.
[4] 李欢欢, 顾丽梅. 垃圾分类政策试点扩散的逻辑分析——基于中国235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J]. 中国行政管理 ,2020,(08):81-87.
[5] 万筠.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D]. 山东大学,2020.
[6] 陈飞宇 .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驱动机理及政策仿真研究 [D]. 中国矿业大学 ,2018.
[7] 袁珍.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梗阻及消解[D]. 广州大学,2012.
[8] 叶林 , 杜联繁 , 郭怡武 .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何以从引导转向强制 ?——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 [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1,23(01):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