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博物馆里的奇珍异陶
喇丽君
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 731100
临夏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有“古生物的伊甸园”“中国彩陶之乡”“大禹治水的源头”“中国花儿之乡”“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砖雕文化之乡”“古建筑的博览园”“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茶马互市的中心”“西部旱码头”“中国恐龙之乡”“紫斑牡丹训化地”等诸多美誉,是镶嵌在甘肃这柄“玉如意”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临夏是中国史前文化分布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出土中国青铜器最早的地区,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分布区,是齐家文化的发现地、命名地、核心区,也是中华玉文化、青铜文化在黄河流域的繁盛之地。临夏也是开展考古工作最早、出土文物最丰富、取得成果最大的地区之一,境内以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的遗迹星罗棋布、灿若星河,目前共发现遗址点829处,其中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彩陶王、中华第一刀、中华第一镜、玉七联璧等国宝级文物。
彩陶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临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彩陶文化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构成了一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彩陶发展史。
一、临夏州博物馆简介
临夏州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1月,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87平方米,展厅面积3034平方米, 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属综合性国家一级地志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甘肃省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也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兰州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文科实践教育基地、西北民族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第二批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甘肃省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临夏研究基地、读者研学旅行教学基地、临夏州科普教育基地、临夏州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创建基地,是花儿文献资料收藏最完整的单位,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研究价值。
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各类馆藏藏品36145件(套),陶器10290件、玉器851件、石器1144件、铜器743件、金银器152件、书画337件、杂类5828件、海洋古生物化石225件、花儿文献5328件、古动物化石247件,钱币11000件。一级文物66件、二级文物348件、三级文物2839件、一般文物20818件。现有基本陈列《古陶神韵 文明曙光——马家窑文化彩陶展》和常设展览《文明晨曦 陶绽华章——甘肃史前陶器展》《大朴不雕 古玉生辉——齐家文化玉器展》《铜声金韵 羌戎遗珍——北方系青铜文化展》。
自成立以来,临夏州博物馆负责实施了全州第二次、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主持发掘了康乐边家林遗址,抢救清理了临夏市王闵家金墓等30多座古墓葬,取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为宣传临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先后举办了《临夏出土文物》《临夏彩陶》《临夏古代文化》《临夏古动物化石》《金代砖雕》《临夏彩陶艺术》和《临夏民族文物》等一系列文物展览,编辑出版《临夏文物》《临夏考古》《临夏遗产》《彩陶文化研究》《文明汇聚 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论文集》、一套6册《临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图录》等考业书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临夏州博物馆部分奇珍异陶赏析
这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压印纹尖底素陶瓶(照1)高50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20厘米,泥质橙黄陶,素面无彩,颈肩部施以细密菱格压印纹,下腹部施以绳纹压印纹。口呈喇叭状,颈细且长,圆折肩,腹部附对称双耳,深腹逐渐下收为尖底。1976年临夏市出土,属一级文物。据专家推测,尖底瓶很可能是当时先民用于酿酒的酿酒器。
这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陶甑(照2),泥质灰陶,高8.2厘米,口径20.6厘米,底径9.7厘米,重量0.680千克。出土于临夏市南龙镇四家咀村。施土红色陶衣。敞口,侈唇,腹斜收,腹部外侧有对称的突鋬,平底,底部有小圆孔五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甑与一般陶器在外形上并无多大区别,在器底刺上一些孔洞,以便蒸汽自下上达。使用时将甑底套在釜口上,下煮上蒸,常可收两用之功,可能是当时先民做饭用的炊具。
这件齐家文化羊形素陶壶(照3)高10.4厘米,足距5厘米,尾口3.5厘米,重量为0.360千克,尾部稍有残缺,国家一级文物。整体造型为站立状,昂首左右饰一孔似眼睛,腹部鼓圆呈饱腹状,短粗四足,脖颈粗壮且自然弯曲,神态憨态可掬,造型逼真生动,这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羊的读音与阳谐音,在传统观念中代表积极向上,有萌发万物之意。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羊是吉祥、仁爱、美善、讲义、知礼、尽孝的象征,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件仰韶文化时期的陶鼓(照4),其特征在于其大口边缘装饰有一圈凸起的泥钉。使用时,人们会在口沿处蒙上兽皮,并利用这些泥钉将兽皮稳固,随后通过敲击兽皮来产生声音。在大口的对面,精心设计了三个小孔,分别捂住不同的孔,敲击兽皮时,就能发出不同的音律。这一发现揭示出,早在6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启了娱乐世界的大门。然而,当时的娱乐活动主要以娱神为目的,这件陶鼓在当时可能是一种用于祭祀的礼器,而非供人单纯享乐的乐器。
这组是马家窑类型的人头形器(照5),这一组器口颈部都装饰有一个人面,这个人面和如今的考古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纵目人面具上的人面非常相似,都是高鼻深目阔嘴面部非常夸张的形象,关于三星堆年代的断定以及三星堆文化形成的原因,到今天为止依然是众说纷纭,其中有大量的专家和学者认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向西南发展之后直接影响到了三星堆。不仅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发现了和三星堆青铜器上相似的人面,而且还在三星堆遗址的祭祀坑里边出土了齐家文化玉琮,所以也是更加证实了这一观点。那么这一观点成立的话,也就自然而然的证明了三星堆文化就是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它是几千年来羌戎民族同各民族间不断交流交往交融,最后形成的相互影响一脉相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