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探讨
王德智
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义县动物卫生监督中心
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义县动物卫生监督中心
1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
1.1 病原体
动物疾病的病原体包括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细菌引起的疾病多种多样,如乳房炎和肺炎等。病毒感染往往具有高度传染性和破坏性,比如禽流感、猪瘟和口蹄疫等。真菌病主要影响动物的皮肤和呼吸系统,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和毛霉菌病。寄生虫感染则包括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例如肠道寄生虫、蜱虫和虱子等。
1.2 环境因素
养殖场的环境条件对动物健康产生广泛影响。高温和高湿的环境容易导致动物中暑和热应激,进而影响食欲和生长。低温和潮湿环境可能导致动物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和肺炎。另外,养殖场内空气质量差、饮用水质不合格以及粪便堆积均可能加重动物的应激反应,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1.3 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对于动物健康至关重要。合理的饲料配方和营养均衡是保障动物免疫力的基础。不合格或受污染的饲料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导致动物消化道疾病。清洁的饮水和适宜的饮水设施可以防止水源传播疾病。此外,过度饲养或过密饲养容易造成动物之间的争斗和应激,增加患病风险。
1.4 遗传因素
动物疾病的遗传倾向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遗传抗性。不同品种或个体在免疫反应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动物更容易患上特定病原体引起的疾病。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抗体产生、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决定了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
1.5 交互因素
在养殖场内,不同物种、不同年龄段的动物相互接触和共同生活,使得疾病传播的机会增加。例如,一个感染病原体的动物很容易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同类动物,尤其在混养和混龄饲养的条件下。此外,养殖场内采取不严格的隔离措施也可能导致病原体在动物群体中快速传播。
1.6 免疫抑制
动物在面临应激情况时,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暂时性抑制。例如,长途运输过程、环境变化、饲养环境的急剧改变,甚至疫苗接种本身都可能导致短暂的免疫抑制。这使得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易受病原体侵袭,加大了感染疾病的风险。
2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防控对策
2.1 疫苗接种
在制定疫苗接种计划时,需要根据动物的种类、年龄和健康状态来选择合适的疫苗。兽医应该根据地区的疾病流行情况和免疫程序的建议,定期为动物接种疫苗。同时,养殖场管理者应保留详细的疫苗接种记录,以便监测养殖场内动物的免疫状态和疫苗保护期,及时补充接种。对于不同的动物疾病,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至关重要。免疫计划应考虑动物的品种、年龄、免疫史和疫苗保护期等因素。针对疾病的流行程度和严重程度,可以采取不同的免疫策略,包括初免、加强免疫和持续免疫等。疫苗接种后,动物的免疫保护不是永久的,而是有一定的保护期。根据不同疫苗和动物的情况,保护期可能持续几个月到数年不等。在保护期内,动物对疾病有较强的免疫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免疫效果可能逐渐减弱,需要进行定期补充接种。
2.2 环境管理
良好的环境管理不仅包括保持养殖场干净、通风和整洁,还要注意环境的温湿度控制。在高温季节,可采取喷水降温、设立遮阳棚等措施,以减轻动物的热应激。对于饮用水,养殖场应采用无污染的水源,并定期清洁和消毒饮水设施,确保水质安全。良好的通风系统有助于降低空气中湿度和病原体的浓度,改善动物舍内的空气质量。适当的通风可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并促进动物的生长和健康。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粪便、尿液和废饲料等,应进行合理处理。可采取堆肥处理、生物气化等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养殖场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监测等,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同时,定期组织环境管理演练,培训员工熟悉应急措施,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3 饲养管理
为了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卫生,养殖场应定期对饲料进行质量检测,避免饲料中存在霉变、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另外,要根据动物的生长阶段和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制饲料,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保障动物的营养需求。充足清洁的饮用水对于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提供干净的饮水设施,并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病原体通过水源传播。养殖场应保持干燥、通风和清洁,确保动物免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定期清理粪便和废料,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2.4 隔离和检疫
新引进的动物应该在专门的隔离区进行隔离观察和检疫,隔离期一般为30d 以上,以确保其健康状况稳定。同时,养殖场应与当地的兽医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疾病的流行情况和防控措施,以做好动物疾病的预防和应对。
2.5 防虫灭鼠
防虫灭鼠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养殖场应采取物理和化学方法,定期清除杂草和垃圾,避免给害虫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使用环境友好型的杀虫剂和灭鼠剂,防止害虫和老鼠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2.6 生物安全措施
在养殖场内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工作人员穿戴防护服和鞋套,进入养殖场前进行手部消毒等。定期进行养殖场内的生物安全检查和演练,确保生物安全措施的有效执行。养殖场内设立隔离区和消毒通道,将新引进的动物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保其健康状况稳定后再与其他动物接触。在养殖场内,动物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时必须经过消毒通道,避免病原体传播。参与动物健康认证计划,获取相关的健康证明和认证。这些证明可以证明动物来自无疫区或健康认证的养殖场,有助于提高养殖动物的贸易信任度,避免疾病传播。
2.7 早期监测和报告
动物的早期监测对于及时发现疾病很关键。养殖场应该建立完善的动物健康档案,记录动物的体温、食欲、粪便等指标。一旦发现动物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进行临床诊断和监测,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以便采取紧急控制措施。通过早期监测和报告,可以阻止疾病在养殖场内扩大。及时隔离和治疗疑似病例,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防止疾病波及其他动物群体。早期监测和报告可以降低疾病对养殖业的损失。通过及时防控,减少了动物死亡率和生产性能下降,有助于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总结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病因复杂,防控对策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饲养管理、环境管理、隔离和检疫、防虫灭鼠以及早期监测和报告等措施的综合应用,有助于降低动物疾病发生率,保障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养殖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意识提高,加强兽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技术支持,也是确保动物疾病控制和预防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连玉霞 .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策略 [J]. 今日畜牧兽 医 ,2021,37(5):15.
[2] 张鹤立. 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分析[J]. 农家参谋,2021(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