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园协同策略在学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中的运用

作者

郑丽娟

哈巴河县幼儿园 836700

摘要:学前阶段是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合作对幼儿行为塑造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家园协同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策略,提出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机制、设计一致性教育目标、创设互补性实践场景等方式,帮助幼儿形成规律性、专注性和自主性的学习习惯。研究发现,家庭与幼儿园的深度协作能有效减少教育矛盾,强化幼儿行为正向引导,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家园协同;学前幼儿;学习习惯;行为引导

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其学习态度、专注力及任务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未来学习能力的发展。但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家庭与幼儿园常因教育理念差异、沟通不足等问题导致幼儿行为引导效果弱化。对此,家园协同策略的构建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既能弥补单一场景的局限性,又能通过一致性引导帮助幼儿建立稳定行为模式。

一、家园协同对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必要性

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家园协同的必要性体现在其对行为连续性与教育互补性的双重支撑。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场景依赖性,单一环境下的规则训练往往因缺乏重复强化而事倍功半。以整理能力培养为例,幼儿园教师通过“玩具归位三步法”引导幼儿自主收纳,若家庭中持续代劳甚至允许物品随意堆放,幼儿在园内习得的秩序感便会逐渐消解。这种割裂的教育场景不仅延缓习惯内化进程,更可能引发幼儿认知混乱——他们难以理解为何同一行为在不同场合会得到差异化的反馈。而家园协同恰恰通过统一行为标准打破了这种困境,当家长在家庭场景中延续“玩具回家计划”,用贴有动物贴纸的收纳筐激发幼儿兴趣时,孩子便能在持续实践中形成稳定认知:整理不仅是教师的要求,更是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家庭与幼儿园在育人功能上的天然差异构成了独特的互补价值。家长在餐桌上用“食物小火车”游戏引导孩子专注进食,幼儿园则在集体教学中通过“听指令做动作”训练倾听能力,这种情感化与系统化的结合使幼儿在不同场景中获得多维度的行为引导。

二、家园协同策略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要让家园协同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构建灵活而务实的沟通网络。许多家长面对幼儿习惯培养时,常陷入“知道重要却不知如何做”的困境,而教师则需要突破单向输出的局限,将沟通转化为双向赋能。例如,某幼儿园在班级微信群推出“每日一句”计划,早晨发送如“今天试试让孩子自己剥鸡蛋壳”的具体建议,既避免信息轰炸,又让家长获得可操作的方法。对于挑食、拖延等个性化问题,教师则化身“教育侦探”,通过家访观察幼儿进餐环境后发现,一名总把青菜藏在碗底的男孩,实则是抗拒单调的烹饪方式。于是,教师与家长共同设计“蔬菜盲盒”游戏,把胡萝卜条变成“火箭燃料”、西兰花当作“恐龙森林”,让挑食问题在趣味互动中悄然化解。同时还邀请擅长手工的爸爸参与教室环创、动员爱讲故事的奶奶录制晚安音频,不仅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共创者”,更让幼儿意识到家庭与幼儿园是紧密联结的“伙伴关系”。这种分层沟通策略既减轻了家长的参与压力,又通过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培养专注力”“建立时间观念”等抽象目标,转化为生活中可感知、可实践的细微行动。

(二)创设一致性实践场景

幼儿的行为塑造离不开具体场景的支撑,而家园协同的难点恰在于如何让不同空间的教育要素产生共振。某园曾遇到这样的矛盾:教师在班级用“小火车排队”游戏培养秩序感,但家长接孩子时却争相挤在门口,无形中消解了教育效果。为此,教师与家长共同设计“环境呼应计划”——幼儿园的阅读角铺着星空地毯,家庭则用同款布料搭建“读书帐篷”;晨间入园的摇铃提示音,被转化为家庭作业前的《森林序曲》钢琴片段。这种视听符号的统一,让幼儿在不同场景中接收到相似的行为暗示,如同形成条件反射般自然进入学习状态。更具创造性的是“任务双向渗透”策略:教师布置“家庭观察员”活动,让孩子记录家中绿植的生长变化,回园后与同伴合作绘制观察日记;家长则用短视频捕捉孩子整理书包的瞬间,教师将其剪辑成《成长时刻》合集在晨间播放。当孩子们看到同伴认真刷牙的画面时,竟自发模仿起视频中的“上下左右刷”口诀,这种基于真实生活的同伴示范,远比抽象说教更能激发内在动力。通过具象化的环境设计和任务联动,家园之间不再是割裂的“教学区”与“生活区”,而成为幼儿习惯养成的完整生态圈。

三、协同实施中的关键原则

(一)尊重差异,避免强制干预

1.弹性规则设定:允许家庭在核心目标下灵活调整。例如,幼儿园要求“晚间9点前入睡”,但双职工家庭可协商改为“9:30前”,重点保障睡眠时长而非绝对时间点。

2.文化敏感性:对由祖辈主要照料的家庭,提供“祖孙合作任务”,如“一起种豆芽观察生长”,既避免教育冲突,又利用隔代亲密度提升实施效果。

(二)正向激励,强化行为认同

1.三维激励体系:

幼儿层面:采用“阶梯式勋章”,如“整理小能手→自律小达人→习惯小标兵”,每完成5次任务升级徽章图案。

家长层面:设置“智慧家长积分”,用于兑换育儿讲座优先报名权,激发持续参与动力。

教师层面:将家园协同成效纳入教师考核,鼓励创新沟通形式(如用短视频代替文字反馈)。

2.评价语言转型:将“你怎么比小明慢”改为“这次比上次少用了2分钟,真了不起”,强调自我比较而非横向竞争。家长与教师每周共同选定1句“鼓励金句”并同步使用,如“我注意到你今天自己扣纽扣了,这就是成长!”

结语

家园协同并非简单的“家庭配合幼儿园”,而是双方基于平等对话形成的教育共识。通过目标共建、资源共享和场景互补,能够帮助幼儿在情感认同中主动构建良好学习习惯。未来实践中,需进一步探索个性化协同方案,提升家园合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有华. 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探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21(3):120-121.

[2]陆媚妮.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提升幼儿幸福感[J]. 成才之路,2021(11):68-69.

[3]岳静. 学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策略[J]. 孩子,2022(2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