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为理解而教

作者

黄婷 朱立健

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本文从当下学生的主观意识与学习能力方面入手,探讨并提出“说、做、变、编”的四字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数学理解,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字素养得到本质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理解;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随国家教育政策调整,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大幅提高,中职学校职教高考生源质量存在下降问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也成断崖式下跌,但生源质量的逐年下降与高考数学试题难度却逐年提高的矛盾,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来应对这一问题,我们也的确很困惑,也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来应对这现状。

通过观察我们学困生的情况,其实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种为主:

1、态度方面

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表现出不愿学习、不热爱学习、没有学习意愿的情况。这是一个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来加以解决。

2、能力方面

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还算端正,但他们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对概念理解模糊,运算能力欠佳。同时,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存在不当之处,这使得他们虽然有心学习,却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由于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理解不透彻,很多学生在努力时都在做无用功。

那么,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角度入手,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也可以反过来激发或唤醒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何为“理解”

老师们对“了解”,“理解”,“掌握”这三个词并不陌生,它不仅是我们中职课标内容要求里的高频词,更是咱们教案书写里教学目标的常见词。了解是最基础的,是指知道某个概念的存在。掌握,是最高层次的,即要能够熟练应用。而中间的“理解”是什么含义呢?数学中的“理解”被定义为:对知识的内在含义、逻辑关系或基本原理有明确的认知,并且能够进行解释或推导。

我个人认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其实就是将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能力。因为对数学来说,学生是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进而产生知识的迁移之后,才可能走向第三个层次,应用。就比如“了解”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理解”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掌握”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只有理解了,才能真正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二、如何增进学生学习中的“理解”

1.说

辩论使真理愈发明晰,阐述让道理更加清晰。长久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过于侧重听讲和纸笔演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数学口头表达的能力,导致学生心中有言却难以启齿,无法即时复述所学数学知识,进而影响了对知识的及时消化与理解。说数学,就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阐述所学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表达他们对问题条件与结论的理解,分享解题方法的选择,讲述关键步骤的突破和难题的克服过程。说数学,是一种让别人信服自己解题思路和过程的能力。要将理解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就必须经历记忆、辨析、领悟等多个环节。表达越流畅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就越熟练,越能深刻理解知识背后的隐含意义,越容易形成独特的见解。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叙述者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探索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寻找解决方法,指出并纠正错误。学习者之间相互启发,共同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成长进步。

2.做

题目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在课堂上,我们必须给予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去做数学题。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效,归根结底要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只有让学生动手去做题(特别是上黑板进行板演),才能真实地暴露出他们存在的问题,这才是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最有效方法。这里所说的“做”,是指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题。鉴于学生中存在大量死记硬背、机械模仿、遇到问题不深入研究、甚至干脆留白不做等不良现象,我们更应该强调扎扎实实做题的重要性。扎扎实实做题,就是要求学生对待每一道题都要认真细致,做题过程要完整全面,书写要规范工整,力求把每道题都做透、做精,练好数学的基本功。

3.变

变则灵活,通则顺畅。人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总是具有一定的时空背景、发展阶段和渐进过程,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反复揣摩,才能日益深入。所谓“变”,即变式练习。变式,是指对数学概念和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情境的变换,以凸显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外延范围,突出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变式练习,就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比较和联系,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和问题的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变式处理,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采用过程性变式,即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将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和把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升学习能力,深化数学理解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会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的磨砺中成长,在历练中日益熟练。自编题练习,便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极易上手的方式。自编题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制题目并进行解答。这一过程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深化概念理解、把握问题结构、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极佳途径。在自编自解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内化。要想编出并解答一个与原概念和问题相似的新题,学生首先必须透彻理解原概念和问题;若要编制出略有新意的问题,更需反复推敲,这无疑会促使学生对原概念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广泛联想。而要让其他同学信服自己提出的问题,就必须给出准确的解答,这又迫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对问题要素的把握会越来越清晰,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的领悟也会越来越深刻。青少年天生具有好奇心和好胜心,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做法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内在需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通过自省和反思,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学生的数学理解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等待的过程,为理解而教,也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至真追求,当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不单单只有增进理解,还需要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去改进,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学生思维的火花闪遍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任勇.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M].北京[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99-120.

[2]陈光立.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

[3]章建跃.理解数学 理解学生 理解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2010(12):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