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然资源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陈波
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盛园幼儿园 215400
自然资源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探究和创造,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亲身实践,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一、捕捉幼儿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⒈关注兴趣,引导探索
陶行知先生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显著。”一方面,幼儿的主动学习,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事物的探索兴趣,兴趣也是幼儿学习的关键内驱力。《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提到:3-4 岁的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小班幼儿对大自然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应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激励幼儿对于自然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百果园散步时,幼儿很关注果园中的橘子,自发地与同伴开展交流和讨论,橘子什么时候成熟、用什么方法摘下橘子、橘子味道如何 ...... 幼儿对于橘子这一自然资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个兴趣点,引导幼儿围绕橘子资源开展一系列采摘、品尝、创作等探究活动,充分激发起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⒉创造支持性环境,鼓励探究
幼儿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种植园、百花园、百果园等富有多种自然资源的环境,创设丰富的环境,引导幼儿在环境中自由探索。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大自然里,如幼儿对于橘子比较感兴趣,橘子果实、橘子叶子、橘子树等,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探索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定期带幼儿对感兴趣的橘子资源开展观察、探索活动。
二、追随幼儿发现,生发探究内容
⒈启发问题,引发思考
《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探究时,难免会产生很多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解决,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探究橘子如何收获时,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启发幼儿动手动脑,促进幼儿不断思考,生发探究内容。
幼儿对于橘子成熟充满了兴趣,当橘子成熟时,教师借机提出问题:“怎么样才能收获橘子,有什么好方法。”于是孩子们都开动小脑筋,有的说用棍子把橘子敲下来,有的说用手把橘子拧下来,有的说用手摇一摇树枝,把橘子摇下来,还有的说可以拿剪刀把橘子剪下来。教师同意了孩子们的想法,分组请他们带上工具,亲自收获橘子。在收获橘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帮忙,有的负责摘取橘子,有的负责拿篮子装,大家一起配合,把橘子树上成熟的橘子都收获了。
成熟的橘子如何收获,用什么工具帮忙,这是一个很实际的小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幼儿积极动脑,主动探索收获的方法。同时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收获橘子的过程,充分解放幼儿的大脑和双手,橘子的相关探究内容得到了丰富。
⒉聚焦问题,探索发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指向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探索,是幼儿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的。学前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认知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需要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这些问题都真实地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蕴含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在收获了满满的一篮子橘子之后,孩子们发现有的橘子很大,有的橘子很小,橘子的个头都不是一样大的,他们对于不同大小的橘子产生了疑问。他们剥开后观察到橘子里面是一囊一囊的,有的有 10 个囊,有的有 12 个囊。在探究橘子大小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大橘子和小橘子的橘囊数是不一样的,原来橘囊多的橘子就大一些,橘囊少的橘子就小一些。
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机会,引导幼儿主动探究橘子大小不同的原因,在拨开橘子点数橘囊的过程中,幼儿发展了点数的能力,学会了大与小的比较,孩子们对数量、大小的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也了解了更多关于橘子的知识。
⒊情境引趣,拓展探究内容
幼儿的兴趣为知识的获得提供了探索的动力,但有时也会因为幼儿认知的特点阻碍了他们探索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及时干预,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
在孩子们点数橘囊时,发现了橘囊上有白白的一条条,“这能吃吗?”“这个要不要剥掉?”孩子们对于橘囊上的白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可是没有人知道这个白线到底是什么,大家都很疑惑。于是请幼儿回家询问家中长辈,同时一起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橘子里面的白线叫橘络,橘络的本领很大,还能治疗咳嗽!
在数橘囊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橘络,但是他们并不了解橘络的名称和作用,小班幼儿存在着经验的缺失,教师及时创设情境,在活动中适时介入,引发幼儿展开讨论,和幼儿一起探究,了解橘络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不断丰富、提升,探索欲望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习得了经验,拓展了思维,知道了橘子本身富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
三、助推幼儿探究,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1. 提供机会,自主探索
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引导幼儿亲身体验,开阔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象思维为主,需要以具象思维为支撑,才能理解抽象的事物。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充分机会,引导幼儿亲身实践,围绕自然资源开展深度探索。
在洗橘子的时候,幼儿不小心把橘子掉进了装有水的脸盆里,惊奇地发现橘子浮在了水面上,孩子们对于带皮的橘子和去皮的橘子在水里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开始了猜测。大家决定用三个透明的量杯进行实验,在里面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分别把没有剥皮的橘子、一个去皮的橘子和半个去皮的橘子放入水中。结果显示出只有完整带皮的橘子浮在水面上,其他都是沉下去的。原来没剥皮的橘子皮松软,表面有很多小洞,它们就像救生圈一样包裹着橘子,橘子里面有空气,整体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水面上;去皮的橘子就是相反的。
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橘子是否浮在水面这一现象时,给幼儿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与空间,让幼儿自主开展一些科学观察与实验,幼儿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中获得了成长,了解了一些科学小知识,也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⒉提供材料,自由表达
材料是支持幼儿探索的工具和媒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提供恰当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探究和表达。材料既要适应本年龄段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还要照顾到幼儿间的差异。在小班幼儿进行橘皮创作活动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应小班幼儿能力水平的材料,有了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幼儿的探索和创作才能更加完整和顺利。
在孩子们品尝完橘子之后,还剩余了很多橘子皮,橘子皮还可以干什么呢?于是在美工区投放了一篮子晒干的橘子皮,还投放了剪刀、白乳胶、水彩笔等材料。孩子们发挥想象,用橘子皮拼出了童稚童趣的作品,有“小鸡”“毛毛虫”“小螃蟹”“小花和小桥”等。原来不起眼的橘子皮经过孩子们的亲身实践,就能产生不一样的变化。
利用橘子皮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时,教师提供了一些常用的辅助工具和材料,促进幼儿的创作活动,这些材料的加入有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了幼儿的手部肌肉动作,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体验了创造的乐趣,也进一步增加了对橘子探究的欲望。
四、结语
自然资源包含着很深的探究价值,教师应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使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教师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将自然资源融入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深层价值,让资源得到优化,带领幼儿亲身实践,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艳 . 追随幼儿,让洋葱课程自然生长 [J]. 山西教育 ( 幼教 ),2021(06):52-54.
[2] 鲍叶楠 . 利用自然资源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以 Z 园小班课程故事《叶》为例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0(1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