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工科视角下"校-企-生"三螺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

曲良波 刘荣稳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520

摘要:本文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新工科视角下“校-企-生”三螺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实践。针对传统校企合作中的问题,青岛理工大学构建了涵盖主体交互、能力提升和价值创造三个层次的三螺旋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通过校企协议共建、师生项目共研、产教资源共生等方式促进合作。实践上,学校采取了“四轮驱动”育人框架,包括兴趣带动、制度保障、资源整合和平台联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了校企、师生和企生的互动机制,加强深度合作。实践结果显示,该模式成效显著,如获批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科创竞赛佳绩频传,实现了学生全员参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

关键词:“校-企-生”三螺旋;协同创新;四轮驱动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范式转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

青岛理工大学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先行者,面对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师资结构性短缺、实践平台缺位以及培养体系碎片化等突出问题,构建了"校-企-生"三螺旋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两年实践,该模式使学科竞赛参与率大幅提升,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二)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本研究深入拓展了三螺旋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对“校-企-生”三螺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该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内涵与外延。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提供了更为坚实、系统的理论支撑,有助于推动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促进不同学科理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交叉融合。​

2.实践价值。

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本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所构建的育人模式能够为其他高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助力其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推广该模式,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高效对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三螺旋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Etzkowitz 的经典三螺旋理论明确指出[1-2],在创新创业的复杂生态系统中,政府、产业和大学三者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螺旋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思想;产业则为大学的科研成果提供转化平台与应用场景,同时反馈市场需求,引导大学的科研方向;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2.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进展​

自 2017 年以来,国内在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相关文献主要聚焦于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机制创新以及实践路径等关键方面[3]。众多学者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如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等;在机制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在实践路径上,强调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优化课程体系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推动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与实践经验。​

3.现有研究的不足​

尽管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已有一些成果,但仍存在问题。目前的研究过于侧重制度设计,而忽略了机制创新。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系统、可行的实施路径,使得创新理念和制度设计难以有效转化为教育实践。比如,一些校企合作项目虽签订了协议,但因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实现深度融合。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一套系统、完善且可操作的“校-企-生”互动机制,以弥补现有不足。​

(二)理论模型构建​

1.校-企-生三螺旋互动机制设计​

本研究构建的“校-企-生”三螺旋互动机制涵盖三个关键层次,分别为主体交互层、能力提升层和价值创造层。在主体交互层,通过校企协议共建,为双方合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师生项目共研,创新合作载体,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产教资源共生,搭建高效的平台支撑,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共享与互补。能力提升层则聚焦于提升学校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产业适应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价值创造层,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教育价值、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经济价值以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社会价值。​

2.各层次要素分析​

在主体交互层,校企协议共建能够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合作流程,确保合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师生项目共研为师生提供了直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技术思路与解决方案。产教资源共生通过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产业资源,打造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能力提升层中,学校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开展前沿科研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在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及时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与人才需求,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与技术升级,提高产业适应能力。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

价值创造层方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 “校 - 企 - 生” 三螺旋互动机制,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解决自身面临的技术难题,实现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不仅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在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方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指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四维驱动”育人框架

青岛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专班,探索实施兴趣带动、制度驱动、平台联动、资源推动的“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大学生科技创新特色发展之路。

1.兴趣带动维度

一是广泛组织开展科创讲座。为满足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需求,学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开展“致新大讲坛”活动,组织校内专家教授、青年博士教师等开展“致新沙龙”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科创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二是激发基层团支部科创活力,加强班级团支部建设,通过申报成立校、院级科技创新类活力团支部。三是“线上+线下”营造科创氛围。线上利用平台宣传创新创业典型,线下组织新生参观实验室,张贴科创成果展板,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制度保障维度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制度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如《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南》等,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遵循“低年级重普及,高年级重提高”的工作格局,以“挑战杯”和“互联网+大赛”为龙头,带动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赛事的开展。

3.资源整合维度

在资源整合方面,学校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加大双创型师资供给,加强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双创导师培训,同时聘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加大对大学生的指导力度。二是推动科技创新进公寓,在公寓内设立“致新工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博士深入学生公寓,加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信控学院为例,学校定向拨发80万元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和学生科创比赛,校企合作单位设立科技创新奖学金每年13万,定向表彰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和学生。通过提供实习岗位、科研指导和资金支持等途径,积极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4.平台联动:搭建创新舞台

学校积极搭建各类科创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实践保障:一是全面开放教研室、实验室等,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加强校外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稳定支撑。三是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作用,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比赛,引导低年级学生服务、观摩大赛,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三螺旋协同机制​

1.校企互动​

学院建立了双向挂职制度,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情况,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将企业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导师走进课堂,为学生传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技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通过这种双向挂职制度,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2.师生互动​

学院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同时,在学科竞赛指导方面,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通过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学科竞赛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3.企生互动​

学院与青软实训等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此外,还开展了 “创享未来” 实践计划,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企生互动,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与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本研究通过实施“校-企-生”三螺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今年来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其中2024年,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3项,立项总数位居省属高校第四位。科创竞赛佳绩频传,实现获奖数量和质量双提升,获全国“挑战杯”金奖3项及“揭榜挂帅”一等奖1项,创历史新高,并再次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全国性学科竞赛决赛第一等级奖励169项,获奖数量较2023年增长24%,实现了在校学生100%参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学校在第八轮全国竞赛总榜单获奖数量位列全国75位,省属高校第2位,充分展示了学校的育人成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践探索,成功构建了一套系统、完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生”三螺旋互动机制,有效弥补了现有研究在机制创新和实施路径方面的不足。未来,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2]卿春,邹贵波,夏换.“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8.

[3]王彩云.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

[4]刘艳芹,董立华,赵琳琳.产教融合视阈下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策略[J].河北职业教育,2020.

作者简介:

曲良波(1978.8—),男,汉族,山东莱州人,硕士研究生,青岛理工大学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副部长(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荣稳(1992.9—),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青岛理工大学成果转化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