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巴合加那尔·巴合提江 温廷玉 海如丽妮萨·托合尼亚孜 麦合丽亚·麦麦提 罕柯孜·托合提麦麦提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作者简介:巴合加那尔·巴合提江(2003.10-),女,哈萨克族,中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本科,新疆农业大学,研究方向:非遗。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与文化的积淀,全球对其保护与传承已达成共识。我国出台政策加强非遗保护,民族刺绣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对哈密刺绣的研究与推广能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增强公众文化自觉与自信。本研究旨在促进新疆哈密刺绣的文化传承与作用发挥

关键词:哈密刺绣、传承、创新

一、研究背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支持体系

中国构建多层次非遗保护体系,2011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确立保护框架,国务院相继出台政策推动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文旅部"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名录管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促进"非遗+"融合发展等系统性措施。新疆作为多元文化示范区,2008年制定地方法规强化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哈密市2020年推出专项条例推动遗产活化利用,建立数字化保护机制。当前政策体系已实现抢救性保护向制度性保障跨越,但如何通过创新转化实现非遗的现代生命力,仍需在活化路径、产业融合、数字赋能等领域深化探索。

(二)、哈密刺绣发展现状与困境

1.发展现状

哈密刺绣作为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下,2016年国家文化部在哈密设立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当地政府联合企业开发刺绣文创产品,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2016年7月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中国礼服《花开了》的腰间刺绣出自新疆哈密工艺美术大师热娜古丽·素批之手,这次哈密刺绣成为了展示新疆文化的重要名片。

2.面临的困境

维吾尔刺绣是依附于维吾尔民族服饰而存在的,大多数青年人喜欢休闲现代服饰,崇尚标榜个性,而民族服饰样式单一,款式老旧。[1]虽然哈密刺绣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但品牌知名度局限于区域范围,缺乏全国营销网络和数字化传播手段。与内地刺绣企业的规模,从事人数及技术等方面相比,有明显的差距。[2]此外在当地刺绣生产分散化,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培训体系。

二、文献综述

新疆非遗哈密刺绣,有活态性等特征,需借助人的创造性传承,融合历史民俗艺术,文化价值高,渐成研究热点。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3]这篇论文从哈密刺绣的历史背景、美学特征以及保护与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在历史背景方面提出了哈密刺绣是受哈密本地自然环境、多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促使下形成、发展与传承的。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研究》[4]这篇论文则是细化的对哈密刺绣纹样艺术特征的起源、演变、传承、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论文中提出哈密刺绣的文化内涵受中原文化和丝绸之路的影响,是在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融的多元文化积淀。

三、哈密刺绣个案呈现

(一)研究方法

调研团队在哈密刺绣文化区开展实地考察,走访伊州之花合作社、博物馆等地,重点观察传统针法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实践,访谈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

(二)发展历程

哈密刺绣起源于先秦,汉代随丝绸之路繁荣吸收中原技艺,形成本土风格。唐宋时期针法与图案进一步成熟,清代受苏绣京绣影响,融合满汉元素,风格多元。近代一度停滞,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培训、市场推动复兴,刺绣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融入当代审美。

(三)文化特色

1.图案纹样特色

除常见动植物,还有佛教文化里的葫芦、灵芝,以及天象纹、器物纹等。“年年有余”“松鹤延年”等象征吉祥的图案,体现中原文化影响,少数民族的刺绣图案往往寄托了很多本民族的历史、渊源、信仰等精神需素,图案造型古朴神奇,想象大胆,不拘一格。[5]

2.色彩运用

哈密维吾尔族女性崇尚红色,象征青春热情,常用于未婚姑娘和儿童服饰。蓝色庄重沉稳,象征成熟美;黑色深邃神秘,多用于老年男装。这些色彩共同形成丰富、对比鲜明的艺术效果。

3.材质工具

哈密刺绣的传统材料和工具会因刺绣对象而异,常用布料、线、纸、胶等材料,以及针、钩针、剪刀、绣花绷环等工具,这些材料和工具可根据实际情况混用。

(四).哈密刺绣发展价值及其意义

(一)发展价值

哈密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新疆哈密曾被标注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 是儒家、道教、佛学、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之地[6]。哈密刺绣是民族团结和交流的象征,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发展意义

促进优秀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增加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和自豪。政府提供支持政策,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家庭收入。民族特色产品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提高社会影响力,哈密刺绣曾在2016年登上了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通过参加国内外展览交流,提高了知名度。

四、哈密刺绣创新发展路径

(一)、刺绣合作社发展模式

哈密市成立了传统刺绣协会,负责组织协调产品研发设计等工作、组织绣娘培训,通过家族传承和拜师传承等,确保哈密刺绣技艺的代代相传。

(二)个体与手艺人合作模式

以伊州之花刺绣合作社为例,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国家文化部在哈密设立了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站+协会+合作社+绣娘”模式。工艺工作站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组织刺绣师进行培训,提升设计水平。

(三)、非遗传承与展览发展模式

1.构建多元传承体系

构建了家庭、社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传承体系。举办刺绣培训班邀请专家和知名绣娘授课。

2.拓展文化传播路径,举办特色主题展览

文化博物馆的“哈密刺绣传统与创新”展览,旅游景区的“哈密刺绣与民俗文化”展览,将刺绣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结合

3.打造线上展览平台

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刺绣展览平台。对刺绣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线上展览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还设置互动环节。观众可通过留言与专家、绣娘交流,深入了解刺绣文化。

4.展览与旅游融合

充分利用丰富旅游资源,推动刺绣展览与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景区设立刺绣展示馆和体验区。这种模式,使刺绣成为旅游新亮点,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文化传播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五、总结与结论

新疆哈密刺绣作为丝路多元文化交融的活态载体,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揭示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政策支持下,哈密刺绣通过“合作社+工作站”模式初步实现产业化,然而,传承人老龄化、设计同质化、产业链薄弱等现实困境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借助短视频、虚拟展览等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同时,推动“非遗+旅游+教育”深度融合,将刺绣体验嵌入文旅场景,培育年轻消费群体。未来,需强化政策精准性、社会参与度与合作网络,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共进。

参考文献:

[1]巴燕·保尔江.哈密维吾尔刺绣工艺传承与保护研究[D].新疆大学,2018.

[2]夏热帕提·乌斯满.哈密地区刺绣企业的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3]贾振.《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15);

[4]麦迪乃木·吐尔逊.《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22(05);

[5]阿依古丽·尤克木.维吾尔族刺绣工艺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6]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