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生活德育课程建构研究
郭帅
沭阳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家校共育视角下生活德育课程建构,分析当前德育现状与问题,阐述生活德育及家校共育的内涵与重要性,详细说明课程建构的目标、原则、内容与实施路径,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德育实效性,为小学德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家校共育;生活德育;课程建构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传统德育存在与生活脱节、家校缺乏有效合作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生活德育强调德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家校共育则整合家庭和学校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此背景下,开展家校共育视角下生活德育课程建构研究,对提升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传统德育与生活脱节
传统德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侧重于道德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体验与实践。例如,学生虽能背诵道德规范条文,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具体道德情境时,却不知如何运用,导致知行不一。像在校园中,部分学生知晓要爱护环境,可看到垃圾时却很少主动捡起,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2.2 家校合作存在短板
学校和家庭在德育中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一方面,学校对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未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缺乏科学的德育方法和指导,难以在家中给予孩子系统的德育引导。例如,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多聚焦于学生学业成绩,对德育交流甚少,而家长在家中也常因工作忙碌,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或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影响德育效果。
三、生活德育与家校共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3.1 生活德育的内涵与特点
生活德育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培养其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它具有生活性、体验性和主体性等特点。生活性体现在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实际,如家庭生活中的尊老爱幼、学校生活中的团结同学等;体验性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如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主体性则突出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3.2 家校共育的意义与价值
家校共育能够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孩子的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则拥有专业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能够提供系统的德育课程和指导。两者相互配合,能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德育环境。研究表明,家校合作良好的学生,在品德发展和学业成绩上都更具优势,可见家校共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推动作用。
四、生活德育课程建构的目标与原则
4.1 课程目标设定
生活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道德准则。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二是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责任感等积极情感;三是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
4.2 课程建构原则
生活性原则: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道德的存在和意义。例如,以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为素材,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合作性原则:强调家校合作,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学校和家长通过定期沟通、合作开展活动等方式,形成教育合力。比如,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在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共同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活动。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生活德育课程内容设计
5.1 基于生活场景的课程内容分类
家庭生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家庭中的道德品质,如孝敬父母、关爱家人、承担家务等。设置“我是家庭小帮手”活动,让学生记录一周内为家庭做的事情,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学校生活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如遵守校规校纪、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等。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社会生活模块: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道德责任和公民意识,如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看望孤寡老人、义务植树等。
5.2 不同年龄段课程内容的梯度设计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梯度的课程内容。低年级注重基础道德规范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如礼貌待人、整理个人物品等;中年级逐渐增加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的内容,如学会合作、解决同学间矛盾等;高年级则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价值观的培养,如开展关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主题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六、家校共育在生活德育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6.1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搭建沟通平台:学校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接待日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日常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德育表现,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共同商讨教育策略。
成立家长委员会:选拔热心教育、有一定教育经验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德育决策和管理,为学校生活德育课程的开展提供建议和支持。
6.2 合作开展德育活动
亲子活动:学校组织各类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阅读、亲子手工制作等,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例如,在亲子阅读活动中,选择具有德育意义的书籍,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后分享感受,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德修养。
家长进课堂: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课堂,分享自己的职业经历、生活经验或专业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讲座和活动。如邀请警察家长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医生家长讲解卫生健康知识等,拓宽学生的德育视野。
七、生活德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估与反思
7.1 评估指标与方法
评估指标: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行为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日常行为评估其道德行为表现,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了解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评估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定量评估主要通过数据分析,如考试成绩、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定性评估则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方式进行,如观察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访谈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的德育变化情况。
7.2 实施效果与问题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实施,学生在道德认知、行为和情感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学生在生活中更加注重文明礼仪,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参与度不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还不够丰富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同时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八、结论
家校共育视角下生活德育课程建构是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整合家校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实施路径,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更多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推动生活德育课程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生活德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
课题名称:家校共育视角下生活德育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编号:JSTY1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