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田琳 余航 赵薇 杨柳

1.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650224;2.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云南某职业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该学院开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大专班的背景、课程体系设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就业指导帮扶等多方面的举措,本文揭示了学院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人才就业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学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宝贵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人才培养;就业指导

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云南以其多样的地形、气候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被誉为“民族大熔炉”。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云南共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和独龙族。这些民族在云南的土地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根据官方统计,云南的少数民族人口高达1563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这些民族中,彝族的人口最多,达到471万,而独龙族的人口则相对较少。各民族在边疆地区分布最为集中,且居住格局与云南的地形、气候紧密相关,呈现出立体分布的特征。云南某职业院校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开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大专班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探索和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对云南某职业院校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开设的背景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使命,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阵地,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大团结,发扬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大繁荣对于当代高职院校而言,具有重要的使命及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办民族团结进步大专班的相关文件精神,2011年起,学校开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大专班,前期主要招收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瑶族、景颇族、藏族、纳西族(摩梭人)15个民族的学生。后期政策调整招收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满族、水族、独龙族等25种少数民族学生。开办并办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大专班,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实际采取的一项特殊民族政策,是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将为云南省“两强一堡”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这一举措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实际采取的一项特殊民族政策,旨在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学院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就业指导帮扶等多方面的举措,不断提升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探索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校坚持党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学生党支部为红色阵地,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组织等的引领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学生支部活动、团学活动、红色观影、纪录片,参观革命纪念馆等方式,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依托“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普通话推广等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云南省内“脱贫减贫”实际情况,引导广大师生学习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受“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加强顶层系统设计,强化师资力量,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动,通过社区宣传、社会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延伸到社会。学校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拓展教师知识储备,强化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认知主动。同时,组建多学科教师团队,强化交叉学科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研科研能力。每位教师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课程体系设计完善,提升民族学子培养质量

学校构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特色的课程群。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园林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园艺技术及园林工程等专业课,还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通过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和学业导师工作,学院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和一对一学业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在教学中,学院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同时,学院还加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依托宣传活动周,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依托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周,加强教师的语言文字培训,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推普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和学生进行普通话辅导,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之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活动,以经典诵写讲比赛、普通话培训、普通话推广大使选拔等活动为载体,认真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语言文字工作格局,形成强大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活动的举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开展地区调研,提升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组织师生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地区开展调研、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学习,采用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文献收集清单等调研工具,运用问卷调查方式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覆盖不同年级、不同民族的师生,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师生进行深入访谈,获取更详细的信息,总结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现状,分析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评估师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这些活动也促进了师生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开展主题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院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实地教学、参观,让学生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思想内涵,领会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争当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参与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润物无声中强化育人效果。

(七)推进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增进民族民俗文化认同感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学院积极推进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依托社团文化节组织开展民俗文化体验周活动等方式,学院将民族音乐(乐器)、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入校园。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具体实施上,学院通过组织原生态民族歌舞晚会、民族服饰秀、民族饮食文化节等活动形式来展示和推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有奖问答、有奖征文等活动形式来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

(八)多举措帮扶就业指导,助推人才就业质量大幅度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助推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学院采取了多项帮扶就业指导措施。一方面,学院加强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学院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习实训机会。在具体实施上,学院通过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讲座、就业指导课程等方式来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引导。同时,学院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实习实训机会。此外,学院还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通过采取这些帮扶就业指导措施,学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两年来,特有少数民族班学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达到了96%以上,升学深造人数比例不断提高且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的实力与水平,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九)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

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基石。理论研究越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探索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学校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在此基础上,成立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组建专家团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与教学实践中,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又探索出宝贵经验指导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研究提供不竭动力。

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思考

(一)营造浓厚氛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开展要紧密融入到学校校园民族教育、民族文化整体建设当中,在利用各类宣传载体的基础上组织民族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宿舍精心合理布置具有民族特色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

(二)加大宣传力度。

要及时宣传和报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典型经验;同时还要开辟弘扬活动的专题专栏,并注重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制作文化宣传片和宣传资料,增加宣传教育效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需要持之以恒地长期抓下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活动内容和形成进行品质提升基础上,持续打造成我校的精品活动,巩固成果,不断推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完善课程体系设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及加强就业指导帮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多方面的举措,学院有效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师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不仅提升了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共同发展。未来,学院将继续学校将继续探索创新路径和方法,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与研究工作,为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林业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评价及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D22004。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编号:LZSGJH-JXGG-2022311。

第一作者:田琳(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资源与环境。

通讯作者:余航(1987-),男,重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水文水资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