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法庭:校家社协同视域下“蕙之家”构建与实践
叶永清 吴春姿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 310000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的广泛渗透、社会价值观的多元碰撞以及众多潜在风险,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带来了严峻挑战。为弥补学校法治教育的短板,实现依法育人的教育实践,学校以校家社“蕙之家”共享法庭为依托,实践家校社协同育人。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蕙之家”共享法庭创建机制
学校以加强教师培训为前提,提升校家社协作能力,并吸纳家长和社区志愿者参与法律教育教学,通过绘制“法治图谱”,创建“法治基地”,搭建“法治联盟”,提高学生法律素养,以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一)法治图谱:以协同育人架构顶层设计
学校联合家长、社区、街道等共同制定校家社协作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规范协作行为。创建以校长为核心的“蕙之家”团队,在此基础上,努力创建“三个层级三个机构”的家委会,保障“蕙之家”共享法庭顺利运行。为了充分调动校家社三方参与协作的积极性,建立相关激励与评价机制,设立“蕙美家长”“优秀协作单位”“优秀社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对成员进行表彰奖励,定期对校家社协作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
(二)法治基地:以四大空间保障实践成效
学校精心创建“蕙之家”法律学习实践基地,包含“一庭一室一院多中心”的多元化学习空间。其中,“一庭”指共享法庭,它与法学院、区公安局、区人民法院、生态环保局以及知名律师事务所等签订了共建协议,不仅完善了学校依法治校的管理架构,还充分发挥了法治专家、法律顾问及街道法庭的专业指导作用。“一室”指咨询调解室,用于家校社沟通中疑难问题和案例的调解与处理。“一院”则是初心学院,它以《法治红绿灯,护航成长路》为核心课程,定期举办“法治小讲堂”,为师生及家长提供专业的法治学习培训平台。
(三)法治联盟:以部门联动整合优质资源
深入挖掘并整合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丰富资源,以强化法治教育。吸纳深厚专业知识的家长入“资源委员会”,涵盖律师、公安、交警、城管等领域,定期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专题讲座与实践指导。此外,积极联动高校、街道、社区、行政部门、社会机构,并挖掘地域资源,结合地域历史名人故事以及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法治主题展览和活动,共同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同时,精选优质法治教育网站和在线课程,推荐给学生及家长,鼓励课余时间自主学习。通过这些多维度的资源整合,为“蕙之家”共享法庭的实践提供了既丰富多样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有效提升了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契合度。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蕙之家”共享法庭实践路径
(一)以红绿灯课程为核心,共促素养提升
“蕙之家”共享法庭作为法治共享基地,受区教育局、司法局及街道支持,汇聚街道庭务主任、法官、调解员、妇联主席、校心理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室等专业力量。在课程规划上,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教学资源,联通红领巾学院好习惯践行馆,创建《法治红绿灯,护航成长路》课程,通过绿灯篇(普法学习课程)、红灯篇(身心关护课程)、黄灯篇(急救防护课程)三块内容,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
(二) 以主题化活动为支撑 共谱法治风尚
学校依托各方资源积极开展法治主题系列活动,营造一个全面、生动且实践导向的法治教育环境。例如,联合规划局、公安局、美丽办等部门开展“生态法治”专题活动,策划“生态小法庭模拟审判”,让学生在模拟法庭的庄严氛围中,亲身体验法律的力量与魅力,学会用法律的视角审视问题,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联合区教育局、街道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定期开展“校园欺凌”等专题活动,围绕真实校园案例,从不同角度阐释相关法律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机制与解决方法。联合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社区等开展“消费者权益”主题活动,学生化身小小宣讲员走进社区开展法治宣传互动,宣扬法治知识,提升法治素养。
(三)以体验式实践为延伸,共绘法治蓝图
为了全面深化法治教育,学校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法治实践活动,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其法治观念与实践能力。“玩转周末,尚法乐园”系列活动在学校、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每月有序进行。家长、学生化身为司法人员,穿着法袍,各扮角色,各司其职,演绎一场场“生态小法庭模拟审判”。法治小剧场将创意与法治完美结合,学生们围绕反诈骗、网络安全、校园暴力等主题,自编自导自演法治小品,不仅展现学生对法治问题的深刻思考,也锻炼学生协作与创意表达能力。同时,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法律服务志愿者活动,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与宣讲服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提升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蕙之家”共享法庭创建成效
通过校家社协同的“蕙之家”共享法庭的实践,学校依法治教,师生、家长懂法明理,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一系列实践中初显成效。
法治氛围浓郁,学生明理守规。法治教育推动了法治校园新风尚,提高了学生法治素养。多名学生荣获“自然生态监督员暨生态小义警”,在法治教育的熏陶下,学生更明理更守规,道德素养也显著提升,更爱学习,仅2023年,获国家级荣誉7项、省市区级荣誉175项。
家长观念转变,家校沟通顺畅。我校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方法逐步得到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态度的改变,影响孩子的不断变化。家长与教师联系以及家长和孩子沟通方式逐步改变,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文明素养明显提升。
学校快速发展,依法治校清朗。随着“蕙之家”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师生的法治素养逐步提升,学校的法治氛围日益浓厚。被区公安分局、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市生态环境局上城分局、市综合执法局等部门授予“生态小法庭”“生态警务站”“生态救助站”“反诈工作站”“少年法学院”等荣誉。
“蕙之家”共享法庭是学校家校社协同依法育人的一个缩影,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资源的精准对接和共享,全面提升“蕙之家”共享法庭的内涵、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