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周琛

屏南县光明第二幼儿园352300

摘要:本文围绕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模式展开,阐述构建、实施这一模式的重要、紧迫之处。分析当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状况,给出“乡土+”模式理论根基,像营造乡土味劳动环境、开展特色乡土劳动活动,以及整合家庭、社区资源等实践办法。研究目的在于给幼儿园劳动教育提供新方向,助力幼儿在乡土文化润泽下成长,兼具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模式;构建;实施

引言

幼儿全面发展里,劳动教育很关键。可当下幼儿园劳动教育有不少状况,形式单调,还和生活脱钩。乡土文化中满是劳动教育资源,把它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构建“乡土+”模式,意义重大。本研究就着力探究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模式怎么构建,实施路径有哪些,期望能给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可参考的内容,助力幼儿在劳动教育中更好成长。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模式的构建

构建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模式,理念塑造起核心引领作用。此模式围绕幼儿展开,尊重幼儿兴趣与认知规律,把劳动教育和乡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独特教育理念。该理念重实践与体验,让幼儿在真实乡土情境中亲身参与劳动获取直接经验。劳动教育融入乡土文化,丰富了内容,幼儿能在劳动里感受乡土文化魅力,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这一理念为“乡土+”模式构建指明方向,与传统劳动教育模式不同,更具时代性与文化内涵。

建立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模式,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至关重要。内容涵盖农事劳作、传统手工艺、生活自理等。利用园内种植园地,安排幼儿参与播种、浇水、收获这些农事活动,使其亲身体验农作物生长,了解自然规律与劳动价值。邀请民间艺人入园传授剪纸、编织等传统技艺,用生动有趣方式激发幼儿对乡土文化的兴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幼儿参与班级卫生打扫、物品整理等生活自理劳动,培养自理能力与责任感。丰富的内容为“乡土+”模式实施筑牢基础,成为幼儿园劳动教育新亮点,有力支持幼儿全面发展。如此内容构建,既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又让幼儿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技能,为未来成长打牢基础。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模式的实施策略

营造浓厚的乡土劳动教育氛围,乃是推行“乡土+”模式的首要任务。幼儿园于园内精心设置乡土文化展示区,将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传统农具,诸如犁耙、水车等一一陈列,旁边摆放着本地特色土特产,像饱满圆润的板栗、散发醇厚香气的土蜂蜜等实物。幼儿在日常的园内活动中,便能近距离、直观地领略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适时地为幼儿讲解每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古老农具的使用方法与历史变迁,土特产的来源与特色,以此激发幼儿对乡土文化浓厚的兴趣。幼儿园布置劳动成果展示墙,把幼儿参与劳动后的作品有序展示。其中有他们在种植园里亲手种下,精心照料后收获的新鲜蔬菜,还有运用灵巧小手制作出的精美手工艺品。当幼儿驻足欣赏自己的成果时,内心会油生成就感与自信心,这股力量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后续劳动中。

实施“乡土+”模式,开展丰富乡土劳动活动极为关键。幼儿园可定期搞农事体验活动,春季带幼儿春耕,感受播种希望;秋季组织秋收,让幼儿体会收获喜悦。幼儿亲身参与,能切实感受劳动的苦与乐,培养尊重、珍惜劳动成果意识。举办乡土文化节很有特色,文化节期间,开展传统手工艺比赛,民间艺人现场指导幼儿制作剪纸、编织;组织乡土美食制作,像包粽子、做青团,让幼儿参与制作地方特色美食。这些活动丰富幼儿劳动体验,增强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师资培训同样重要,经过专题培训、实地考察等,提升教师对“乡土+”模式理解与实施能力,使其掌握乡土劳动教育方法技巧,更好引导幼儿,确保“乡土+”模式在幼儿园劳动教育落实,助力幼儿借乡土劳动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全面评价“乡土+”模式的实施效果,在幼儿园劳动教育推进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评价环节,多维度的观察与分析则是重中之重。从幼儿在劳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他们在农事劳作时那专注投入的神情,眼睛紧紧盯着手中的锄头、种子,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乎希望的播种仪式;手工制作时灵活翻飞的小手,将彩纸、毛线等材料巧妙组合,无不彰显出幼儿劳动兴趣的大幅提升。在互动协作方面,幼儿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在合作种植小花园时,有的负责挖坑,有的小心翼翼地放置花苗,还有的提水浇灌,分工明确且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手工作品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创意、相互协助,团队合作意识不断变强。劳动态度上,幼儿也发生了令人欣喜的积极转变,从最初的被动听从安排,逐渐转变为主动询问何时开展劳动活动,甚至回到家中,也会主动帮家长扫地、洗碗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更为深入,能准确说出常见农作物如玉米、小麦的名称和生长周期,还能绘声绘色地讲讲简单传统手工艺如剪纸、捏泥人的制作流程,乡土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然扎根、茁壮成长。

评价“乡土+”模式实施效果,教师和家长反馈特别重要。教师觉得“乡土+”模式让劳动教育内容、形式丰富起来,幼儿亲近自然和乡土文化收获不小。不过实施中有问题,有些活动受季节制约,活动开展时间跨度长,影响教学计划连贯性,教学安排也麻烦。教师还察觉自身专业素养要提升,像乡土文化知识储备、劳动教育指导技巧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乡土+”模式深入推进。家长对模式效果也积极反馈,发现孩子参与劳动教育后更懂事、勤劳,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但家长也提建议,希望幼儿园加强与家庭、社区合作,凝聚更强教育合力,给幼儿提供更丰富学习和实践资源。

结语

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模式,给幼儿创造了亲近自然、参与劳动的契机,利于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与实践能力。往后探索,得进一步拓展乡土资源运用范围,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要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好结合起来,持续完善“乡土+”模式。让幼儿在乡土文化润泽下健康成长,这一模式为幼儿全面发展筑牢根基,在实践中不断挖掘乡土资源价值,给幼儿更优质的劳动教育体验,助力其全方位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22,30(4):56-60.

[2]李明.乡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2023,25(2):45-50.

[3]张华.基于“乡土+”模式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J].幼儿教育,2024,40(6):34-38.

注:本文系宁德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和中小学劳动课程实施课题,

课题名称:基于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实践路径研究

立项号:NDLDB2024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