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古诗学习任务群的三种类型探究

作者

王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摘要:为解决传统古诗教学中知识碎片化和理解浅表化的问题,本研究聚焦小学古诗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与实施。任务群以主题驱动、文本整合、多层次任务设计为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议题构建、创新的教学手段和多元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实现对古诗意境、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的深度领悟。

关键词:小学古诗;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并且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贯彻相应的教学指导方针。古诗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环,在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方面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通过执行以古诗为核心内容的学习任务组合的教学法,教师能够显著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增长,以实现更优教学成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主动研究如何基于语文核心素质提升,进行学习任务群式的教学设计,确保这一教学模式能够与日常课堂教学无缝对接,为创造优良教育氛围做足准备工作。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简析

1.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通过主动参与的语文实际操作,逐渐形成、塑造,并在具体的语言应用场景下展示的,它集成了对于文化的自豪感、对于语言应用、思考技巧以及艺术创新的全面展示。牢记历代经典诗篇是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心的有益方式之一,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突出的价值。除此之外,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还要涉及到语言应用、逻辑思维和美感创新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总体来看,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全人格的成长,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建立对于语言艺术和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并实现语文知识的吸收、应用与创新。

2.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和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受这一理念启发,本文提出的古诗学习任务群为古诗学习的一种组织与呈现方式,其依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针对学生在学前、学中、学后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开展支撑型、结构型、内化型古诗学习任务,三者相互关联又循序渐进,共同指向跨越学生与古诗间“代沟”的目标,发展学生自觉的古诗鉴赏能力,走出综合素养发展的困境。在团队内,学生主动挑选与搭配教育资源,自行设计学习计划与管理学习流程,独立进行学习成效的评估与反思,以实现学习过程的自我指导与管理。其次,协作合作是学习任务群核心的教育模式,它继承了协同学习的种种益处。同学们通过彼此合作,可以互相取经、扶持与共同进步,进而点燃求知欲望,增进学习效益。此外,学习任务群是一种以完成具体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具备高度的目标性和操作性。该学习方式聚焦于现实任务的执行,充分顾及学生个别差异与需求,旨在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驱力。

二、小学古诗学习任务群的三种类型探究

1.支撑型古诗学习任务群

支撑型学习任务群侧重于为学生的古诗学习奠定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基本认知框架和语言能力。这种任务群主要通过基础教学内容的梳理,对古诗中的字词、意境和情感进行逐步解读,以巩固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支撑型任务群强调知识的辅助和输入。教师需要聚焦古诗中最关键的基础知识点,如古诗的篇章结构、典故背景、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可以详细讲解“白帝城”“千里江陵”“猿声”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流水等自然意象传递诗人的轻快情绪。支撑型任务群还注重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逐字逐句的朗读和逐层精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诵读技巧和语感体验。例如,可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静夜思》的朗读,在节奏与停顿上领会古诗的韵律之美。这一任务群还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情感铺垫,让学生开始初步体会情感与语言表达的结合。如学习《春晓》时,引导学生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感受春日之轻松明快,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2.结构型古诗学习任务群

结构型学习任务群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系统化构建,尤其是通过分组讨论、集体合作和讲评反馈等环节,让学生建立多层次的知识框架,形成对诗词整体性的理解和关联认知。结构型任务群的核心是基于互动与协作的学习目标实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对特定古诗的情感主题进行探讨,并开展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时,可以设置以下任务流程:

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讨论三首诗的主题特质。一组探讨《浪淘沙》的豪情壮志,分析诗词中滚滚浪涛隐喻的奋斗精神与诗人豁达情怀;另一组分析《江南春》的生动景象,重点欣赏诗中春天景物的细腻描写,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最后一组着重探究《书湖阴先生壁》的淡雅意境,聚焦“屋角青阴滴翠蓝”中的写意语言。

阅读分层:小组内部的成员可以分别负责“情感体验”“意象分析”“修辞手法”等不同维度,通过深挖诗歌的细节,全面了解一首诗的语言结构与思想内核。

成果分享:各小组完成任务后再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情感与主题的对比分享,让学生意识到每首诗的独特性以及彼此间的联系。例如,在分享环节中,学生会发现《江南春》的明快色彩可以和《书湖阴先生壁》形成对比,又可与《浪淘沙》的气势结合映衬。

从合作到反馈,确保任务能够完整闭环。结构型任务群强调诗歌之间的主题联结和深度分析,帮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理解不同诗歌对同一主题的多元表达。

3.内化型古诗学习任务群

古化型学习任务群聚焦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意义的内化,通过深入欣赏古诗的核心情感与文化内涵,学生能够将古诗的智慧与情感转化为自我的内在品格与素养。它不仅是一种知识学习任务,更是铸造学生个人审美意识、思想认同、文化继承的重要手段。

内化型任务群通过体验自然意象与社会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乡村生活”主题诗词的学习任务群,包括《四时田园杂兴》《村居》《清平乐》等作品:

自然体验:学生通过欣赏诗中描写的优美乡村自然景象,如“草满池塘水满陂”“桑阴学种瓜”“儿童嬉戏柳荫下”等,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教师可以设计场景再现活动,将古诗意境与具体图像或动画结合,让学生沉浸在诗中描绘的乡村图景中,比如展示实际的田园风光视频,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视觉感受。

哲理引导: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自然美不仅是情感表达,更透露出一种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例如,《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展现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传递了中华文明中注重自然周期和生活秩序的智慧,这可以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含蓄表达的哲学高度。

小学古诗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文本内容,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借助学习任务群,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感悟古诗的意境与智慧,进一步构筑起热爱传统、传承文化的价值认同,从而实现语文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葛玉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21):6-7.

[2]李厚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12):99-101

[3]曾沙.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4):81-84.

[4]秦艳.小学古诗教学的模型建构与课外延展[J].教学与管理,2019(1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