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力共促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

赵艳娟 王荣翠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冈中幼儿园 224042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简称家校社)合作共育是近年来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阐述幼儿园、社区牵头,开展“家校社”协同教育,旨在共促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育完全融社区和家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详细地论述了幼儿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下面谈谈我们依据瑞吉欧教育理念,开展“家校社”协同教育,共促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些教育体会。

一、“家校社”共筑良好的社会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家庭老幼和谐,家教和家风良好,孩子受到的教育自然就好。当前,幼儿受到家庭心理教育还比较缺失、片面。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理应做好孩子教育。幼儿园是专门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要把孩子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如果幼儿教育只仅仅依靠家庭,或幼儿园单独承担,或家园共育,依旧显得力不从心,还缺少社区参与,没有将社区“整合资源、协调家庭和幼儿园”的作用发挥出来,这也是没有很好落实习主席讲话精神的表现。只有“家校社”三方协同教育,才能确保幼儿教育有成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正如陶行知说的那样“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也就是说“家校社”构筑良好的三层环境,三方协同教育共同打造大社会环境,把心理健康教育如幼儿呼吸空气一样,幼儿时时刻刻浸润其中,幼儿心理自然会得到健康发展。

三、“家校社”共促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行动

(一)社区为主的家校幼儿心理教育

“家校社”共育要政府主管部门做好统筹,幼儿园配合社区成立专门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让幼儿心理教育落到实处。一是社区成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社区召开本社区幼儿父母与幼儿园的联席会,听取他们的心声,选定幼儿心理辅导人员,制定心理保健计划,到时家长、孩子、教师一起参与开展有关心理活动。例如,家长聚集一起分享育儿经验,幼儿心理辅导人员讲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情绪管理方法,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需求,学习科学的应对策略。比如,有个家长提出“我家孩子比较急躁,看见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里,否则就哭闹。”大家畅所欲言,最后这位家长知道:首先要冷处理,先不要过度的“搭理”孩子,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再讲道理。二是社区组建幼儿心理教育顾问团,幼儿园聘请有关心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幼儿保健等方面的专家,定时向家庭、社区、幼儿园开展心理指导工作。例如,心理课程开设突出特色,主要针对常见幼儿心理问题,家长和孩子一起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丰富幼儿情绪表达,过渡到幼儿学会自我情绪调节。三是社区牵头,幼儿园、家庭的幼儿心理双向开放活动。暑期大学生在社区开展“做自我情绪的知心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先以动画《头脑特工队》引入,接着家长、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情绪识别的小游戏,如“情绪脸谱猜猜看”“情绪小剧场”等。这样孩子们通过识别情绪图片、表演情绪表情和肢体语言等,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开心、生气、失落等多种情绪,家长和孩子受益匪浅。社区管理中心是政府部门,牵头做好本社区家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幼儿园为主的家社心理教育

《指南》在健康领域里详细阐述了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幼儿树立乐观自信坚强的品格,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应积极行动起来,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为创建持久的合作关系而努力。教师做好家长进园的亲子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开展园内亲子搬南瓜活动,父母和孩子、孩子和孩子在规定时间看谁将南瓜搬运到终点最多,……。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悦,感受交流、分享的快乐,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对于特殊幼儿,教师除了常规的与家长电话、微信联系外,还要进行家访,做好家园紧密联系的特殊幼儿心理教育。社区里有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等,幼儿园、教师要紧密联系他们。例如,幼儿园邀请小区民间艺人进园展示传承技艺,邀请社区医生进园作心理健康讲座,邀请退休教师进园与孩子一起活动等等,例如,在大班“我的情绪我调节”游戏活动中有了退休老师,以及其他人员的参与,孩子玩得更起劲了,正面积极的心理效应完全显现。这些活动都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三)家长主动参与园校心里教育

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影响很大。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造成子女的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现在家长育儿还不科学、全面,比较片面。家长理应承担教育职责,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家长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孩子,不断优化家庭教育,提高孩子心理素质。二是家长主动参与园社共育,积极参与幼儿园的一些亲子活动,社区举办的一些活动,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误区。例如,幼儿园、社区和小区物业共同协作,在幼儿园附近的一个小区举办了家长和孩子的跑步活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跑,老师、社区工作人员、小区物业管理员做好全程服务,大家呐喊助威,场面热闹而温馨。当然,幼儿园、社区邀请家长和孩子参与的各种活动也要考虑家长的实际状况,在时间上、组织上要适应大多数家长。现在家长都很重视教育。只要幼儿园、社区措施得当,相信家长们会主动参与园社的各种心里活动。

(四)园社共同关注特殊幼儿家庭

社区里有些特殊幼儿家庭,比如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特殊幼儿,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尤其是心理教育状况将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家校社共育的背景下,园社要做好这些特殊家庭档案建设,关注这些特殊家庭幼儿,在教育上向他们倾斜。社区牵头,幼儿园参与的上门服务,为这些家庭免费提供早教信息,解决幼儿就读、食宿、照看等问题,让这些特殊家庭感到关爱,孩子心里自然感到温暖和爱,自然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总之,幼儿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家校社共育幼儿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需要不断地加深和完善。我们只有牢记和落实习主席的“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指示,积极探索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最佳途径和方式,使“家校社”协作共育朝着深层次、全方位、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心理素养,确保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黄志敏.家园共育的教育价值探究[J].山东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