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分析
陈秀明
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 广东湛江 524005
摘要:在外科手术期间,疼痛的管理成为确保患者手术后恢复质量的关键步骤,在这个领域里,面临着如疼痛评估的不完整性和时效性不足、镇痛药物的不恰当使用以及跨学科合作机制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且持续更新的疼痛评价系统,使镇痛药物的使用过程更为规范,并加强跨学科的合作机制。通过多角度的评估、精确的药物使用和高效的团队合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外科手术期间的疼痛,从而加速患者的术后恢复,并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存在问题;多学科协作
引言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外科手术被视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核心方法,因此其围手术期的管理变得尤为关键,疼痛管理被视为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部分,它不仅影响到患者手术后的舒适感和恢复速度,而且对患者的精神健康和生活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目前在外科手术期间,患者的疼痛管理仍然面对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完善。
一、外科围术期患者疼痛管理的特点
(一)疼痛性质与程度的动态变化性
在外科手术期间,患者所经历的疼痛在性质和强度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波动,在手术前的准备阶段,疼痛通常是由原始疾病引发的,其性质和强度会受到疾病种类和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已经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不适。当进入手术的中期阶段,手术带来的伤害、组织损害和麻醉药物的影响相互交织,导致疼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手术前由疾病引起的持续性钝痛,逐步转变为手术刺激下的锐痛,而这种变化的程度会因手术的操作范围、深度和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而有很大的波动[1]。
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
在外科手术期间,患者的疼痛受到多种因素的显著影响,其复杂性十分明显。考虑到手术的各种因素,如手术的种类、位置、持续时间和伤害的严重程度,它们都与疼痛的强度和性质有直接的联系,大型骨科手术往往会导致剧烈的术后疼痛。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基础疾病和心理状况等,都会影响到疼痛的感知和耐受能力,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疼痛反应更为强烈。
疼痛管理的阶段性
在外科手术期间,疼痛的管理展现出了明确的阶段性特点,在手术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疼痛评估,这包括疼痛的病史、程度、性质以及影响因素等。还需要进行疼痛认知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出现的术后疼痛状况和应对策略,并采取预防性的镇痛措施,例如调整术前用药、进行神经阻滞等,以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在手术过程中最核心的职责是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确保病人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并持续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与疼痛相关的指标,以便及时调整麻醉计划,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在手术后的各个阶段,有必要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评估,并根据这些评估结果来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术后康复阶段疼痛管理也很关键,医护人员需要密切注意病人疼痛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镇痛药物品种及用量,以免因镇痛不充分或用药过多而产生副作用。
二、外科围术期患者疼痛管理的存在问题
(一)疼痛评估不全面与不及时
在外科围手术期的疼痛评估方面,存在着不全面和不及时的问题,在疼痛评估的内容中,常常过分强调患者的主观感受,而忽略了对客观症状、生理参数和心理状况的全面评估,这导致了对疼痛本质的理解并不十分准确。从疼痛评估的频率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根据患者疼痛的变化趋势来及时调整评估的节奏,或者评估的时间间隔过长或过短,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患者的实际疼痛状况,从而对后续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造成影响[2]。这类疼痛评估不够全面、及时也会导致低估病人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比如对胸部或者上腹部手术病人来说,缺乏疼痛评估会掩盖早期呼吸抑制迹象并增加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对年老体弱或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来说,痛苦也会加重其咳痰的难度,从而进一步加大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疾病发生的几率。同时疼痛评估不准也会对病人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如果疼痛没有得到及时和准确的评估与处理,患者可能会感受到被忽略或感到无助,这可能导致其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反应不仅会妨碍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对他们的长期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对疼痛评估不够全面及时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医生在疼痛评估不准的情况下可能要对治疗方案进行多次调整,这样不但会加大医疗成本而且会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和影响病人恢复正常生活的进度。对外科围手术期病人进行全面,及时,准确地疼痛评估是病人疼痛管理的关键。准确及时的疼痛评估对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至关重要。
镇痛药物使用不合理
在外科手术期间,镇痛药物的使用呈现出不合适的情况,在药物的选择过程中,有些临床医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患者的疼痛种类、强度、基本疾病和个体之间的差异,这导致药物与病情的匹配度不高,从而影响了镇痛的效果。在药物剂量的调整方面,由于缺少持续的动态监控和精确控制,未能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药物代谢状况及时调整剂量,这容易导致镇痛效果不佳或剂量过多,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良影响。这类镇痛药物应用不当的状况也表现为忽略了病人痛苦的评估结果。部分临床医生制订镇痛方案不能完全与病人疼痛评估结果相结合,造成镇痛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没有科学依据。另外不同病人对镇痛药物反应有差别,有些病人可能会对一些药物有过敏反应或者耐受性差,临床医生选药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几个方面,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用药的危险。镇痛药物使用不当也会诱发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不信任情绪,从而影响医患关系和谐。在镇痛效果不佳或者用量过大给病人带来额外疼痛的情况下,病人及家属有可能怀疑医疗团队是否具有专业能力及责任心。外科手术过程中镇痛药物的应用是一项复杂且至关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与舒适。
多学科协作机制不完善
多学科协作机制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瓶颈,当前协作模式中,学科间沟通渠道尚未完全打通,跨领域知识整合缺乏系统性平台支撑,导致资源分散、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在具体协作流程中,责任分工模糊、成果共享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团队协作效能。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科文化差异与评价体系割裂,使得研究者难以突破传统学科思维定式,在方法论层面形成有效对话。这种结构性缺陷不仅制约了复杂科学问题的攻关效率,更阻碍了创新成果向临床转化的速度,亟待通过制度创新与平台建设予以系统性破解。
三、外科围术期患者疼痛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构建全面、动态的疼痛评估体系
为了提高外科手术期间的疼痛管理效果,建立一个全方位且持续更新的疼痛评价系统是非常关键的,这一评估体系应当包括患者的主观体验、客观的体征、生理数据以及心理状况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并使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根据患者疼痛的动态变化特点来制定灵活的评估频率和流程,实时监测疼痛的程度和性质的变化。还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评估团队,该团队汇集了外科、麻醉、护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共同参与评估流程,旨在增强评估的全面性和专业性,为后续的精确治疗提供坚实的支持。跨学科的评估团队还应该定期组织交流和研讨活动,分享其评估经验和典型案例,以不断优化评估流程和标准[3]。
规范镇痛药物的使用流程
对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来说,规范镇痛药物的使用流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制定用药指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种类、强度、基础疾病和个体差异来制定详尽的指南,明确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及时间等关键因素。为了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需要建立一个严格的药物审核机制,并由经验丰富的药师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还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能够熟练地了解药物的特性、副作用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
为了提高疼痛管理的效率,完善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跨学科合作机制显得尤为关键,应当构建一个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并推动外科、麻醉、护理和康复等多个学科团队之间的信息能够实时地共享和交流。需要明确各个学科的成员在疼痛管理上的职责划分,并制定统一的合作流程,以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会定期组织跨学科的联合查房、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知识的整合和经验的共享,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
结论
在外科手术期间,如何管理患者的疼痛是一个既复杂又关键的临床议题,它涉及到疼痛的性质和强度的持续变化、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以及疼痛管理的各个阶段。现阶段,疼痛评估、镇痛药物的应用以及跨学科的合作等多个领域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妨碍了疼痛管理的成效和患者的恢复过程。为了提升外科围术期患者的疼痛管理水平并改进其预后与生活品质,计划构建一个全方位和动态的疼痛评估系统,规范化镇痛药物的使用流程,并加强多学科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珂,杨艳秋.区域阻滞技术在胸外科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 2023(23):65-68.
[2]秦渝超,刘家诚综述,黄伟审校.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23, 52(22):3503-3508.
[3]宁柔 李思.规范化疼痛管理模式在口腔颌面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