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重点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帮扶研究
德吉措姆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引言
在世界屋脊的璀璨星空下,西藏高校是培育雪域英才的摇篮。然而,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多元文化碰撞的张力,以及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如同暗涌,悄然冲击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防线。重点心理问题学生的内心困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阻碍,更关乎校园和谐与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当下,西藏高校心理帮扶工作尚存在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创新符合地域特色与学生特点的帮扶策略,已然成为守护学生心灵、筑牢教育根基的关键之举。
一、西藏高校重点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帮扶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 西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问题分析
西藏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在自然环境方面,高原地区缺氧、气候多变,这种恶劣条件使得学生易出现睡眠障碍、情绪波动等躯体化症状,成为心理问题滋生的潜在因素。例如,长期缺氧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学习状态,进而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从文化层面来看,藏汉文化的交融在丰富学生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部分学生在传统藏族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难以找到平衡,面临价值观念冲突和文化认同困惑。
1.2 重点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帮扶的必要性
对西藏高校重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帮扶迫在眉睫。从个体角度而言,及时有效的心理帮扶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重拾生活信心,防止心理问题恶化,保障学业顺利完成,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助力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栋梁。从校园层面来说,关注重点心理问题学生有助于减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当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校园氛围会更加积极向上,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
1.3 开展心理帮扶研究对西藏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开展西藏高校重点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帮扶研究,是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研究成果能够让高校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有力依据,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服务机制。通过探索切实有效的帮扶策略,还能提升教师心理育人能力,促使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还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升高校整体教育质量,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西藏高校重点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帮扶的策略
2.1 基于文化背景的心理帮扶体系构建
西藏独特的文化为心理帮扶提供了丰富资源。在理论上,将藏传佛教 “慈悲心”“忍耐力” 等理念与现代心理学理论相融合,能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帮扶理论框架。“慈悲心” 能引导学生关爱他人、接纳自己,减少人际冲突带来的心理伤害;“忍耐力” 则助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增强心理承受力。实践中,融入藏文化艺术形式效果显著。组织唐卡绘制活动,学生专注创作时能忘却烦恼,沉浸于艺术宁静中,释放内心压力。
2.2 多元化心理帮扶方法的创新应用
为满足学生多样心理需求,应创新采用多元化心理帮扶方法。艺术治疗法中,藏式音乐疗法别具特色,悠扬藏笛与空灵诵经声能舒缓学生焦虑。例如,在一次心理健康活动中,播放藏式音乐后,原本焦虑的学生情绪得到明显缓解。认知行为疗法可纠正西藏高校学生常见的认知偏差。针对学生过度自我否定、不合理归因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优点与进步,改变错误思维。如学生因一次失利就否定自己,教师引导其正确看待挫折,认识到努力的意义,重建积极学习态度。根据学生需求成立 “高原适应互助小组”“就业准备小组” 等团体组织。
2.3 预防 - 干预 - 发展一体化帮扶模式探索
构建一体化帮扶模式,为学生提供全周期心理关怀。预防阶段,西藏高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将相关知识融入通识教育。开设 “高原环境下的心理调适” 课程,传授应对高原环境影响心理的方法;“藏文化与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从文化层面理解心理。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公众号等平台普及知识,提升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干预阶段,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心理测评、日常观察和师生沟通,及时发现重点心理问题学生,并提供个性化咨询与治疗。
三、西藏高校重点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帮扶的保障机制
3.1 加强心理帮扶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西藏高校心理帮扶质量至关重要。高校要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吸引心理学专业人才,尤其是熟悉西藏文化、有民族地区心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到心理帮扶队伍中。同时,注重现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区内外专家开展讲座、给予指导,让教师接触并学习先进的心理帮扶理念与技术。比如,邀请西藏本地的心理健康专家,分享结合藏文化的心理干预经验。
3.2 完善心理帮扶资源与平台建设的途径
完善资源与平台建设,是心理帮扶工作的重要支撑。在资源建设上,高校需加大资金投入,购置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和咨询设备,建设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和放松训练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咨询环境。还要收集整理适合西藏高校学生的藏汉双语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如书籍、视频和案例库等。在平台建设方面,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心理帮扶平台。线下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要整合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全方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3 建立心理帮扶协同联动机制的方案
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有助于凝聚各方力量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内部,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教学、后勤等部门应紧密协作。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提供专业服务;学生管理部门通过日常观察反馈学生情况,协助发现心理问题;教学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如在思政课中渗透心理知识;后勤部门营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高校外部,加强与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合作。
四、结论
西藏高校重点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帮扶研究,通过深入剖析现状、创新帮扶策略、完善保障机制,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实践过程中,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师资短缺、文化融合难度大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藏文化与现代心理帮扶技术的深度融合,完善协同联动机制,持续优化帮扶策略,让每一位西藏高校学生都能在温暖的心理关怀中,跨越心灵障碍,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为西藏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余亚梅 . 高校重点心理问题学生专班帮扶体系构建的探索——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 [J]. 科教文汇 ,2024,(19):184-188.
[2] 于晓庆 , 张冰 , 段彩彬 , 等 . 后脱贫时代背景下农业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路径研究 [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21(04):50-54+79.
[3] 王小芳 , 孙玉宁 . 高校辅导员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扶策略探析 [J].山西青年 ,2022,(0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