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在飞机维修领域中的集成应用
徐建宏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市,200135
摘要:机器人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飞机维修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提升航空维修效率与安全水平,基于飞机维修领域的实际需求,从结构缺陷检查、高风险作业、重复性任务处理、封闭区域检测等方面,探讨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路径。在系统集成方面,分析了传感、控制、执行与自动检测等关键环节的协同机制,并提出机器人集成运行的技术架构。机器人技术能够有效缓解传统维修中的人力负担与安全隐患,推动维修作业向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关键词:机器人技术;飞机维修;自动检测
随着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民用、军用航空器数量的不断增长,飞机维修工作在航空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现代飞机结构复杂、系统集成度高,对维修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机器人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工业自动化、精密检测和设备运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备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重复性的特点,能够在高风险、复杂环境下完成多种作业任务,为飞机维修任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行路径。在飞机结构检测、狭窄区域作业、涂装喷涂、高空部件更换等领域,机器人系统具备显著的优势,已经成为未来航空维修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机器人技术概述
机器人技术作为自动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产物,近年来在感知、控制、执行等核心环节取得了显著突破,已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能源、国防等多个行业。在飞机维修这一复杂且高度专业化的作业领域中,机器人技术逐渐显现出其独特优势。现代维修机器人通常由本体结构、传感系统、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组成,具备灵活移动、精确操作、自主决策等能力。通过集成视觉识别、激光扫描、红外检测等多种传感技术,机器人能够对飞机结构损伤、结构变形或系统故障进行快速识别与反馈;借助高精度执行器,可完成定位、钻孔、铆接、喷涂、打磨、清洗、高空作业等重复性强或危险性高的作业任务;结合人机协同控制与远程操作界面,实现操作者对维修过程的实时监控与干预,从而提升作业安全性与精度。目前,服务于航空维修的机器人主要包括、臂式作业机器人以及轨道化检测机器人等类型,依据任务需求与维修环境进行差异化设计。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融入,机器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朝着更高的自主化、自适应能力方向发展。
2.机器人技术在飞机维修平台中的应用
2.1应用于飞机结构表面缺陷自动检测
飞机外壳常年暴露在复杂气候与高强度飞行环境下,极易出现裂纹、腐蚀、涂层脱落等缺陷,影响飞行安全。因此,表面缺陷检测成为飞机维护中最为基础而又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传统检测方式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手动测量,效率低、重复性差,且容易因操作者主观判断失误造成漏检。通过引入智能检测机器人,维修平台可实现高效、高精度的表面自动化检测。该类机器人一般配备高清工业相机、红外热成像仪、激光扫描仪、高分辨率传感器等多模态传感器,具备精准识别微裂纹、凹陷及油漆剥落的能力。机器人在运行中借助路径规划算法沿机体表面匀速移动,利用实时图像识别与缺陷分析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快速处理,不仅能第一时间识别异常,还能生成结构化检测报告,为后续维修决策提供依据。此外,缺陷数据可自动上传至维修数据库,形成设备健康档案,实现长期趋势分析和预测性维护。这种检测模式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稳定性,是提升维修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空客(Airbus)开发的维修机器人、霍尼韦尔开发的“Robotic Inspection System”自动检测机器人、德国工程技术公司(IAV)开发的“Inspection Robot for Fuselage”已可完成结构表面缺陷自动检测。
2.2应用于高风险部位维修操作
飞机结构中存在大量人工作业难以抵达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区域,例如起落架舱、发动机吊挂区、垂尾、平尾、油箱等高空或封闭空间。在传统维修中,这些作业往往需要人员借助登高平台、狭小通道进行作业,不仅效率低,还存在坠落、高温烧伤、磕碰等安全风险。通过集成机器人系统,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目前应用较广的为多自由度臂式机器人和带有履带底盘的爬行机器人,它们可在平台系统或专用支架上稳定运行,具备自动避障、自主定位和环境感知能力。作业过程中,机器人能够根据维修任务精确执行打磨、拆装、定力、钻孔等操作,控制系统实时反馈作业状态,保障执行精度。尤其在夜间、极端气候或高危部位作业时,机器人更能展现其稳定性和持续工作能力,避免人为疲劳所导致的误操作。此外,远程操作与人机协作控制技术的发展,使维修人员可在安全区域内对机器人进行精细操作,提高作业效率和操作准确度,同时也极大降低了人身安全风险,目前德国机械公司(Kuka)开发的多种工业机器人已可在飞机执行此类精密操作。
2.3应用于喷涂与清洗等重复性作业
飞机的外部喷涂和清洗作业具有高频、广面、对工艺要求严格等特点,属于典型的重复性劳动,长期以来高度依赖人工完成,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一致性与精细度难以保障。随着工业机器人控制精度和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喷涂与清洗机器人已逐步应用于飞机维修领域,替代人工完成大面积标准化作业。喷涂机器人通常集成六轴机械臂与精密喷枪,结合流量控制系统与路径轨迹算法,可根据不同部位设定喷涂厚度、角度与速度,确保涂层均匀、无漏喷或过喷现象;清洗机器人可调整喷嘴角度与水压参数,常采用高压水枪,有效去除油污、污渍,同时避免损伤机体材料表面。这些机器人均可挂载在可移动平台或轨道系统上,通过路径自动规划完成整机作业,效率显著提升。作业过程中还可实时监控作业状态并生成作业报告,进一步提升可追溯性和管理水平。这一自动化手段已成为飞机维修流程标准化提升的重要工具,目前川崎机器人(Kawasaki Robotics)已可在飞机上执行此类重复性高的工作。
2.4应用于内部的智能检测作业
随着现代飞机结构向复杂化、轻量化方向发展,其内部空间日益紧凑,如油箱、电子设备舱、液压管道区、发动机孔探区等封闭结构,既难以进入,又极易积聚隐患。人工难以长时间在狭窄环境中作业,常规工具也难以适应空间限制,因此,结构内部检测逐渐转向机器人解决方案。柔性管道机器人、微型履带机器人和蛇形机器人成为内部检测的主力工具。这些机器人体型小巧、动作灵活,具备远程控制、无线通信、自动导航等能力,能深入至机舱内部执行高清图像采集、温度监测、电缆完好性检查、叶片完好性检查、连接件松动识别等任务。部分机器人还集成红外传感,可实现多维度数据融合,提高故障识别准确率。作业中,机器人通过智能路径规划算法实现障碍规避与路线回溯,完成全区域覆盖式检测,并自动记录缺陷尺寸、位置与类型。数据同步上传至维护平台,辅助工程师分析结构老化、连接稳定性等问题,从而提前制定修复方案,避免潜在缺陷进一步扩大。这一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深层维护的效率与精度,是未来智能飞机维护的重要支撑方向,目前劳斯莱斯的微型机器人SWARM虫型机器人和FLARE蛇管型机器人已可用于发动机内部检查和维修工作,大大增加的检查的准确度和减少对发动机拆解需求,缩短了维修时间。
结语
机器人技术在飞机维修领域中的集成应用,正在深度改变传统航空维修模式。通过将检测、作业与清洗等多类机器人技术有机融合,不仅显著提升了维修效率和作业精度,还有效降低了高风险工序中的人员伤害率,为实现安全、智能、高效的维修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当前,相关技术仍处于不断演进阶段,尤其在多机器人协同、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与自主作业能力方面,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等前沿技术的持续推进,机器人在航空维修中的应用将更加智能化、系统化,逐步实现从辅助工具向自主维修单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成磊.机器人技术在飞机发动机维修领域的应用[J].航空动力,2018,(04):39-42.
[2]邱志新.机器人技术在航空维修中的应用探索[J].价值工程,2020,39(01):257-259.
[3]杨鹏飞.数智新技术在民用航空维修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21,(10):60-62+64.
[4]邓国智.航空维修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方法[J].粘接,2019,40(07):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