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情境创设,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李林宇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一中学 131500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数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抽象性常常让学生望而却步。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为打破这一困境带来了希望。它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情境相结合,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的;情景创设;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犹如一座宏伟的大厦,其体系庞大且结构严谨。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非易事。情境创设为数学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通过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能够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紧密相连。生活情境让数学变得亲切可感,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引入生活情境,拉近数学与生活距离

数学并非孤立存在于书本的抽象学科,它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高度抽象概括。将生活情境巧妙引入课堂,宛如在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固的桥梁。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时刻服务于生活。这种紧密联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探究欲望便会油然而生。原本晦涩难懂、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衬托下,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函数概念,单纯从数学定义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重重,但将其与水电费的计费方式、出租车的计价规则等生活实例相结合,学生便能迅速把握函数中变量与常量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实现从生活感知到数学抽象的思维跨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1】。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巧妙且精心地创设生活情境,以此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假设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小明怀揣着积攒许久的零花钱,满心欢喜、兴高采烈地前往文具店购置学习用品。一进店门,店内琳琅满目的商品便映入眼帘。其中,一支铅笔明码标价 2 元,设计简约又实用的笔记本每个售价 5 元。小明经过一番仔细挑选,最终决定购买 3 个笔记本,随后又按照自己的需求挑选了若干支铅笔。结账时,收银员微笑着告知小明,本次消费总计 25 元。此时,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这一熟悉的购物场景中,他们的思维被迅速激活,脑海里开始有条不紊地梳理起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他们清晰地意识到,已知笔记本的单价、购买数量以及总的花费金额,而现在要求出铅笔的购买数量。于是,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设小明购买了 x 支铅笔,依据 “铅笔总价 + 笔记本总价 = 总花费” 这一清晰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列出方程 2x + 5×3 = 25。紧接着,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解方程知识,一步步求解方程,最终算出铅笔的购买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再觉得一元一次方程是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而是深刻体会到它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便捷性与实用性,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竟然如此紧密相连,从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愈发浓厚。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热情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其知识体系由一个个紧密相连的问题和解答构建而成,故而问题堪称数学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合理且精妙的问题情境,宛如在学生已知与未知的知识领域间制造了一场 “认知风暴”。当学生面对这类问题情境时,内心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认知冲突随之产生。这种冲突如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促使他们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开启思考的引擎,积极投身于探究活动中。在思考与探究的漫漫长路中,学生不断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其思维能力如破土春笋,节节拔高,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肤浅迈向深入。同时,学生在攻克一道道难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各类数学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不再是书本上生硬的文字,而是转化为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吸收,为其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

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 的课堂上,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精心设计了充满趣味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上课铃声响起,教师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手中拿着一个三角形纸板。上课伊始,教师面带微笑,目光扫过每一位学生,向大家抛出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小实验。倘若我们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会得到一个什么角呢?另外,凭借这个操作,你们能不能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多少呢?” 这新奇的问题瞬间像磁石一般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们的眼神中立刻充满了好奇与跃跃欲试的光芒。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教室里热闹非凡,有的学生小心翼翼地拿起剪刀,沿着三角形的角的边缘仔细地剪下三个角,然后全神贯注地尝试不同的拼接方式,试图找到隐藏的奥秘;有的学生则边操作边与同桌热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自己的想法和猜测。经过一番努力,在不断尝试中,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竟然能组成一个平角。这一发现让他们兴奋不已,此时,学生们的思维被彻底激活。他们积极调动所学知识,结合平角是 180° 这一已知内容,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而是主动探索的研究者。他们不仅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思维能力在动手操作与热烈的思考讨论中也得到了充分锻炼,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体会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入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实用性;设置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重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提升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润泽.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6):82-85.

[2]宋庆燕.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及策略分析[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2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