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施工危险源动态辨识与双重预防机制研究

作者

张英朋 纪蒙吉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100048

一、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规模持续扩张,但安全事故频发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据相关统计,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等安全事故占比居高不下,传统依靠人工巡查、经验判断的危险源辨识与防控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施工现场环境。BIM 技术作为建筑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信息集成与可视化分析能力,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开辟了新方向。将BIM 技术与双重预防机制相结合,实现危险源动态辨识与精准防控,对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BIM 技术核心功能及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2.1 BIM 技术核心功能

BIM 技术以三维信息模型为载体,集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几何、物理、性能等信息,具备信息集成性、可视化交互、施工过程模拟、数据协同共享等核心功能。其信息集成性可将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的信息整合,为安全管理提供全面数据支持;可视化交互功能则能将抽象的施工图纸转化为直观模型,便于发现潜在安全隐患。

2.2 应用优势

与传统安全管理手段相比,BIM 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优势显著。在危险源辨识环节,可通过模型可视化提前暴露设计缺陷与施工风险;在风险评估阶段,借助模拟功能对不同施工场景下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在预防控制方面,实现多参与方信息实时共享,提升风险处置效率,弥补了传统方法信息孤立、动态响应不足的缺陷。

三、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施工危险源动态辨识方法

3.1 全要素 BIM 模型构建

构建包含建筑结构、施工机械、临时设施、人员动线等全要素的 BIM模型。通过 Revit 等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将塔吊、物料提升机、脚手架等设备及临时通道、加工场地等设施精准建模,为危险源动态辨识提供基础。

3.2 多维度动态辨识路径

① 时间维度动态辨识:将 BIM 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如 Project. 、Navisworks)关联,进行4D 施工进度模拟。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通过模拟不同施工时间节点,提前发现因进度安排不合理导致的交叉作业风险、高空作业防护滞后风险等。同时,结合历史施工数据与进度模拟结果,预测不同施工阶段的风险变化趋势,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② 空间维度动态辨识:利用BIM 模型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施工区域进行碰撞检测与净空分析。在机电安装阶段,检测管线安装与结构构件的碰撞隐患,以及设备运输通道的空间限制风险。此外,通过建立空间安全距离标准库,自动识别人员活动区域与危险设备、材料堆放区域的安全隐患,保障施工人员安全。 ③ 数据驱动动态辨识:融合物联网(IoT)与 BIM 技术,在施工现场部署传感器(如倾斜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环境监测传感器)。当塔吊倾斜角度传感器数据异常时,BIM 系统自动定位风险塔吊,通过颜色标注、弹窗报警等方式,实现危险源实时预警。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传感器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潜在风险因素,提升危险源辨识的准确性与前瞻性。同时,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施工现场实时映射到虚拟BIM 模型中,实现对施工环境的全方位、动态化监测与危险源辨识。

四、基于BIM 技术的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与实施

4.1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基础,依托 BIM 技术的强大功能,可实现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精准分级与有效管控。首先,在风险单元划分环节,基于 BIM 模型所包含的施工区域、工艺、设备等丰富信息,按照功能、施工流程等逻辑,将整个施工项目细致划分为多个风险单元。例如,在核电站建设中,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可借助 BIM技术,对核岛基础施工等单元细分后进行隐患排查。如在模板支撑体系搭建中,对照模型标注标准检查,发现立杆间距等问题实时上传,系统生成整改任务,实现闭环治理,体现 BIM 技术在核电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在风险评估阶段,采用 LEC 风险评价法,结合 BIM 模型提供的详细数据进行量化评估。以核电站核岛基坑施工风险单元为例,BIM 模型中整合了厂址地质勘察数据、钢板桩支护结构设计参数等信息,通过 LEC 法对坍塌风险进行评估时,可依据模型数据准确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以及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C),进而计算出风险值,明确风险等级。对于评估出的高风险单元,在 BIM 模型中利用其可视化标注功能,清晰标记出防护设施的设置要求,如防护栏杆的高度、间距,安全网的悬挂位置等;同时,将详细的施工操作规范以链接或注释的形式附着在模型对应位置,方便施工人员随时查阅。通过 BIM 的三维可视化交底功能,以动态演示的方式向施工人员直观展示施工流程和安全要点,确保施工操作规范统一。对于中低风险单元,则制定定期的模型复查计划,设定合理的复查周期,及时更新风险状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控措施。

4.2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双重预防机制的关键环节,借助 BIM 技术实现了隐患排查治理的智能化与规范化。在智能排查流程设计方面,基于 BIM模型制定科学合理的隐患排查路线与详细标准。利用 BIM 模型的空间导航功能,规划出最优化的排查路径,确保检查人员能够高效、全面地覆盖所有施工区域。通过项目现有双重预防机制 APP,在移动端进行部署,检查人员在施工现场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快速调取对应位置的 BIM 模型信息,对照预先设定的排查标准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可实时采集隐患信息,包括隐患的具体位置、类型、详细描述,并拍摄高清照片,通过移动端应用直接上传至 BIM 管理平台,使隐患信息与 BIM 模型精准关联,实现隐患信息的实时共享与高效传递。在闭环治理机制建设上,BIM 管理平台发挥着核心作用。平台自动建立完善的隐患数据库,对收集到的隐患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编号存档。根据隐患的严重程度和类型,自动生成整改任务单,并将任务精准分配给相应的责任人,同时设定明确的整改期限和提醒机制。整改责任人在完成整改工作后,通过平台及时反馈整改情况,上传整改后的照片和详细说明。检查人员再次通过 BIM 模型对整改区域进行复查,对比整改前后的模型状态和现场实际情况,确认隐患是否得到彻底消除。只有当检查人员审核通过后,该隐患才会在系统中标记为已关闭,形成“排查 - 整改 - 复查”的完整闭环管理。通过这一体系,可有效避免隐患整改过程中的遗漏和拖延,大幅提升隐患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施工危险源动态辨识与双重预防机制,能够显著提升施工安全管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水平。然而,当前技术应用仍面临多源数据融合难度大、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加强BIM 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完善行业应用标准,推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凤伟 , 刘华 . 建筑工程施工危险源动态辨识与控制探讨 [J]. 建筑技术开发 ,2021,48(22):5-7.

[2] 郑佳伟 .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研究 [D]. 南华大学 ,2018.

[3] 李兰波 .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大型综合能源企业的应用 [J]. 露天采矿技术 ,2016,31(S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