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金融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效应研究

作者

邱宣铭

北京联合大学 100025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指出创新是未来关键,需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等特点。数字金融为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企业通过金融数字化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新质生产力。

已有研究多角度探讨新质生产力影响因素,尤其从数字金融发展角度,但系统分析数字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影响及企业新质生产力创新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从政府推动数字金融发展角度为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思路。

二、文献综述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会议上强调培育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现有生产基础上通过创新和质量提升实现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全面增长的新型生产方式,表现为高效率、高技术和高质量的可持续生产。它通过技术革命、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实现[1]。企业新质生产力要求企业通过创新的技术、管理、商业模式以及提升员工素质[2],其涵盖了动力、生态和开放性等多个方面,反映了技术、管理和市场三大领域的转型与融合,目标是达到更高级的可持续发展[3]。因此,加速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把握时代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4]。

在数字金融的推动下,企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首要推动力,人工智能为核心资源,大模型、大数据和大算力构成了其关键的生产元素[5]。数字金融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精确识别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推动企业生产力的持续升级,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6][7];二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为企业提供快速的融资服务,使其能够扩大生产、更新技术,增强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8][9];三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如小额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帮助企业有效管理风险,实现稳健运营,最终实现促进企业创新活动[10][11]。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已有研究显示,数字金融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一是收集分析企业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二是助力企业快速获资并智能配置;三是解决企业融资约束,提供多元灵活融资方式。数字金融降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与融资约束,支持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据此提出假说1。

假说1:数字金融发展可以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

四、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现有研究在讨论数字金融和企业新质生产力关系时大多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本文将采用对个体和时间双向固定的模型进行分析,具体模型

$npro_{it}=\alpha+\beta_{1}digfin_{it}+\varphi\sum_{j=1}^{6}controls_{it}+\gamma_{t}+\mu_{i}+\varepsilon_{it}(1)$

如上述所示,式中使用时间和个体双向固定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数字金融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其中被解释变量代表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数,代表数字金融指数,代表控制变量,为控制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为年份时间固定效应,企业个体固定效应。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定义

本文实证分析选取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参考以往文献做法,剔出ST、*ST上市公司、数据缺失的企业。

被解释变量:企业新质生产力(npro)。本文参考宋佳[12]、李心茹[13]的研究,基于生产力二要素理论,构建了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解释变量:数字金融(digfin)。本研究利用北京大学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评估各省数字普惠金融的进展。

控制变量:本文设置企业和地区两个层面的控制变量。企业层面包括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公司盈利能力(prof)、资本成本(coc)、标准审计意见(pinion)、企业现金流(cf)地区层面选取贸易开放度(trade)。

五、实证分析

基准回归表

表1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未加入控制变量时,数字金融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模型(2)加入控制变量后,数字金融影响依然显著。表1模型(3)采用滞后一期的数字金融作为工具变量回归后模型依然成立。模型(4)中引入行业固定效应后,回归系数有所增加但变化不大,这说明即使考虑了不同行业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模式,数字金融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正向促进作用依然显著。

六、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聚焦数字金融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通过分析现状并运用实证等方法,揭示其在不同企业规模和时期的作用差异,主要结论如下:数字金融能显著正向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对成熟期企业影响最大,成长期较弱,衰退期减弱;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受促进更明显,主板企业相对较低。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针对不同阶段企业精准施策;二是依上市板块特性鼓励企业利用数字金融;三是推动数字金融生态建设,让企业依需选择数字金融工具,提升资金和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文生,荣义,吴华清.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J].金融与经济,2024(4):15-27.

[2]姚树洁,蒋艺翅.数字基础设施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理论与实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12.

[3]赵芷仟.新质生产力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24(11):81-92.

[4]王伟光,宋洪玲.战略性技术创新何以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J].河南社会科学,2024,32(9):65-75.

[5]纪玉山.聚焦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开辟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新境界[J].工业技术经济,2024,43(2):3-4.

[6]王道平,刘琳琳.数字金融、金融错配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的分析[J].金融论坛,2021,26(8):28-38.

[7]陈中飞,江康奇.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学动态,2021(10):82-99.

[8]万佳彧,周勤,肖义.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经济论,2020(1):71-83.

[9]徐章星,张兵,刘丹.数字金融发展、企业信贷错配与劳动就业--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财经论丛,2020(12):40-49.

[10]刘莉,杨宏睿.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于新三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5):15-23.

[11]谢雪燕,朱晓阳.数字金融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来自新三板企业的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21(1):87-96.

[12]宋佳,张金昌,潘艺.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24,46(6):1-11.

[13]李心茹,田增瑞,常焙筌.新质生产力、资源利用与企业组织韧性[J].西部论坛,2024,34(4):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