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稳定性分析

作者

黄彩东

广西超跃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45000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日益普及,深基坑工程作为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度和复杂度不断增加。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核心任务是抵抗基坑侧壁的土压力、水压力,防止基坑边坡失稳、坍塌,保护周边环境安全。由于深基坑施工处于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且受到施工工艺、周边荷载等多种因素影响,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

二、影响深基坑支护工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1 地质与水文条件

地质条件是影响深基坑支护稳定性的基础因素。不同土壤类型(软土、砂土、黏性土)物理力学性质不同,对支护结构作用差异大。软土开挖时易沉降和位移,使支护受力不均;砂土渗透性强,易出现管涌、流砂威胁基坑稳定。

水文条件也很关键。地下水位和水压影响支护结构受力。水位高且未降水,会增加荷载、降低土体抗剪强度。雨水、周边水体渗漏会增加土体含水率,削弱稳定性。

2.2 支护结构设计因素

支护结构的选型与参数设计决定其稳定性。选型不当(如软土地层用土钉墙未考虑承载力)或参数不合理,会使支护无法承受侧向压力而失稳,如支护桩长度、直径不足等。

同时,支护结构与止水帷幕协同设计很重要。止水帷幕渗漏会使地下水渗入,带走土体颗粒,影响支护稳定性。

2.3 施工工艺与管理

施工工艺合理性是保障支护稳定性的关键。基坑开挖顺序、速度与支护施工配合不当,易引发失稳,如软土地层一次性开挖过深未及时支护。

施工管理疏漏也会影响稳定性。支护施工质量不合格(如灌注桩断桩、蜂窝)、锚杆注浆不饱满会降低承载能力;基坑周边堆载过大、机械近距离作业会增加侧向压力,超出承载极限。

2.4 周边环境因素

高层建筑深基坑多在城市繁华区,周边建筑密集、管线复杂,其对支护稳定性影响不可忽视。周边建筑基础荷载、管线渗漏会改变应力分布,导致土体变形影响支护受力平衡。周边施工振动会扰动土体,降低抗剪强度,威胁基坑稳定。

三、深基坑支护工程常见失稳模式

3.1 边坡整体失稳

边坡整体失稳指基坑边坡土体沿滑动面整体滑动,多在软土地层或坡顶荷载过大时发生。表现为基坑周边地面裂缝、边坡土体下沉坍塌,严重时带动周边建筑物倾斜。原因是土体抗剪强度不足、支护结构抗滑力不够,如软土地层土体黏聚力低,在侧向压力下易整体滑动。

3.2 支护结构破坏

支护结构破坏包括支护桩断裂、锚杆或锚索失效、钢板桩变形过大等。支护桩侧向压力下弯矩超承载极限会断裂;锚杆或锚索因注浆不实、拉力过大等滑移或断裂,导致支护结构失约束、变形过大。如砂土地层锚杆锚固长度不足易失效。

3.3 管涌与流砂

管涌和流砂多在砂土、粉土地层,基坑内外水头差大、土体渗透系数高时,地下水携土体颗粒从基坑底部或侧壁涌出。管涌使基坑底部土体流失、形成空洞,支护结构失支撑;流砂使边坡土体流动、破坏结构,造成坍塌。此类失稳突发性强、危害大。

3.4 基坑底隆起

基坑底隆起多在软土地层或开挖深时发生。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底部土体在自重和周边压力下向上隆起。隆起量过大导致基坑底部施工困难,使支护结构产生附加内力、引发失稳。软土地层因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更易出现此现象。

四、深基坑支护工程稳定性分析方法

4.1 极限平衡法

极限平衡法是分析基坑边坡稳定性的经典方法,假设土体沿滑动面达极限平衡,通过计算抗滑力与滑动力比值(安全系数)判断边坡稳定性,常用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法等。该法计算简便,适用于初步设计,但未考虑土体变形特性,精度有限。

4.2 数值模拟法

随计算机技术发展,数值模拟法在深基坑支护稳定性分析中广泛应用。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通过建立三维模型,模拟基坑开挖中土体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支护结构位移、应力分布及周边土体变形。利用 ABAQUS、FLAC3D 等软件可模拟不同条件下基坑稳定性,为优化支护设计提供依据,其能考虑土体非线性、各向异性等特性,结果更接近实际。

4.3 现场监测法

现场监测是保障深基坑支护稳定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时监测支护结构位移、周边土体沉降、地下水位等参数,掌握基坑及周边环境变化。监测内容包括支护桩顶水平位移与沉降等。当监测数据超预警值,需及时加固防止失稳,如某工程通过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支护结构失稳。

五、提升深基坑支护工程稳定性的技术措施

5.1 优化支护结构设计

根据地质和周边环境选支护结构类型,软土地层用排桩 + 锚杆等刚度大的形式,砂土、粉土地层加强止水。同时精确计算土压力、水压力,确保支护结构强度、刚度达标,避免因设计参数不足失稳。

5.2 强化施工过程控制

严格按方案施工,控制开挖速度与深度,遵循“分层开挖、分层支护”原则,避免超挖,软土地层可跳槽开挖。加强支护结构施工质量管控,做好基坑降水,降低水压力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5.3 加强周边环境管理

合理规划基坑周边荷载,严禁在边缘堆放大量建材或停放重型机械。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预先加固,监测周边水体水位变化,防止水体渗漏加剧基坑变形。

5.4 完善监测与应急机制

建立全方位的监测体系,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提高数据采集效率与精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失稳事故(如边坡坍塌、管涌),准备好抢险物资(如沙袋、钢板、注浆设备等),明确抢险流程。一旦出现失稳征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回填、注浆加固等措施控制险情。

六、案例分析

某高层建筑项目位于软土地层,基坑深度 20m ,采用地下连续墙 + 锚杆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监测发现,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逐渐增大,最大位移达 35mm ,周边地面出现裂缝。经分析,失稳原因主要为:软土地层抗剪强度低,且基坑开挖速度过快,未及时施加锚杆预应力。

针对该情况,施工单位立即采取措施:停止基坑开挖,对已开挖区域进行回填压载;增加锚杆数量,提高预应力值;采用高压旋喷桩对基坑周边土体进行加固,提高土体强度。通过上述措施,支护结构位移逐渐稳定,周边裂缝不再扩展,确保了工程后续施工安全。

七、结论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稳定性受地质水文条件、设计、施工、周边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失稳模式多样,危害严重。通过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现场监测法等分析手段,可有效评估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优化设计、强化施工控制、加强周边环境管理及完善监测应急机制,是提升稳定性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 何浪 . 软土地区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分析 [J]. 江苏建材 ,2025,(02):105-106.

[2] 覃劲斐 , 余茜骅 .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5,(03):55-57.

[3] 刘凯 .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5,(0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