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早期肠内营养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获得性衰弱的影响

作者

冯玉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获得性衰弱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6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某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比较两组腹腔镜手术患者获得性衰弱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腹腔镜手术获得性衰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腹腔镜手术患者获得性衰弱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腹腔镜手术;获得性衰弱

0引言

获得性衰弱通常指的是在手术后或长期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身体功能下降,包括肌肉无力、疲劳等。腹腔镜手术在胃肠外科非常普及,属于微创手术,手术创伤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释放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可能导致肌肉分解增加;同时,患者术后因为疼痛或担心伤口愈合而减少活动,如果疼痛管理不当,会进一步限制患者的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和体能下降,形成恶性循环[1]。术后营养失调会延缓伤口愈合,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关键营养,成纤维细胞无法合成足量胶原蛋白,新生血管生成不良,使伤口难以愈合;同时,免疫功能显著降低,免疫细胞生成受抑制,免疫因子合成不足,患者易被病原体侵袭,严重者还会造成肌肉萎缩,身体负氮平衡,肌肉蛋白分解加剧,使得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大幅下降[2]。因此,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极为重要。本文将致力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获得性衰弱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6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某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9例。纳入条件:①年龄≥18岁;②所以满足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胃手术、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肝切除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3]。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研究者;②精神和认知不能配合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营养干预,如肠外营养输液,遵医嘱次数肠内营养等。观察组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评估与准备:早期通过营养风险筛查评估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如BMI、血清蛋白、体重下降比例),确定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对高风险患者,术前可口服营养补充剂(如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②术前肠道准备进展优化,即避免过度清洁肠道(如口服泻药),以减少术后肠道菌群紊乱风险。(2)术后24-48小时内,患者如果清醒、肠鸣音恢复、无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时,即可尝试少量饮水(50-100ml),若耐受良好,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3)个性化选择肠内营养制剂:①术后早期消化功能较弱的患者选择短肽型/预消化型制剂;肠道功能基本正常患者适用于整蛋白型制剂;有高分解代谢状态患的患者可使用特殊配方如免疫增强型制剂。②使用时应从低浓度(如50%标准浓度),逐步过渡至全浓度,渗透压控制在300-450mOsm/L,避免引起高渗性腹泻。(4)喂养方式与途径:①术后6-8小时可试饮温水,逐步过渡至清流质(如米汤、藕粉),首日目标量为20-30ml/h(约500-800ml/d),次日起逐步增加至目标量(25-30kcal/kg/d);若口服量不足(<60%目标热量),联合管饲补充。②管饲途径选择:<4周的短期使用患者可选择鼻胃管或鼻空肠管;因病情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使用胃造瘘或空肠造瘘。(5)监测与调整:①责任护士每日评估腹胀、肠鸣音、排便情况,监测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遵医嘱每周检测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必要时每日记录体重变化,以术后1周内体重下降<5%为目标。②抬高床头30°-45°,喂养后保持体位30分钟来防止误吸,当患者出现腹泻时,暂停喂养、调整速度/浓度,并遵医嘱补充益生菌,在日常鼻饲时,每4小时用温水冲洗管道,避免堵塞。

1.3观察指标

记录腹腔镜手术后获得性衰弱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数据

使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两组腹腔镜手术患者获得性衰弱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腹腔镜手术虽优势明显,但对消化道也可能有不利影响,如术后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等,或因手术需建立气腹,气体刺激可能引起胃肠道蠕动异常,甚至极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因操作失误导致消化道局部损伤、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如何提高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导致获得性衰弱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术后或危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肠内营养,可通过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及肌肉分解,降低获得性衰弱风险,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外科手术类型的衰弱发生率存在差异,胃肠手术患者衰弱发生率约为14.0%-43.8%;而高龄手术人群中衰弱发生率更是高达41.8%-50.3%[4]。外科手术获得性衰弱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手术创伤大小、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以及术后的营养、护理等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腹腔镜手术获得性衰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归结原因是因为早期肠内营养可能包括改善蛋白质合成、促进免疫功能恢复,从而减少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肌肉萎缩与功能下降。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腹腔镜手术患者获得性衰弱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明.论获得性衰弱的机制[J].医学研究杂志,2023;30(5):12-15.

[2]陈涛,黄晓燕,张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术后衰弱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7):815-819.

[3]庞敬沂.腹腔镜技术在普外科急腹症探查及治疗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23,9(12):161-164.

[4]王小明,李华.危重症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2,34(6):7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