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如是”到《如是》
王荣洁
湖南省吉首市吉首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416000
一、引言
(一)选题依据
柳如是作为明末清初传奇女性,兼具才女、烈女、侠女身份,其诗词书画承载个人情感与社会动荡,“独立之精神” 意义深远。当代艺术领域已对其符号现代性内涵有所挖掘,音乐领域却存空白。古筝音色与表现力适合展现柳如是诗词的刚柔特质,如可用扫弦与快速轮指表现其诗中雄浑意象,《如是》也提供了方法论参考。此外,陈寅恪的研究、女性主义理论及音乐心理学研究等,为该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理论支撑,故研究有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柳如是的诗词、书画与生平,提炼其 “独立人格”“家国情怀” 等核心特质,转化为古筝音乐语言,如以多调性转换象征身份跨越,复合节奏反映命运跌宕。在古筝演奏上,从音色塑造追寻 “文人化” 品格,借鉴古琴技法模拟其书法刚劲;在性别叙事上打破传统,用非对称乐句结构勾勒 “侠女” 风骨。同时,通过音乐转译激活柳如是符号,回应当代社会对女性精神的诉求,如以即兴段落象征女性主体性自由表达。
(三)理论意义
搭建 “历史女性符号→音乐语言” 转译模型,将柳如是等历史女性文化特质解构为可听旋律,填补古筝音乐在女性文化叙事的空白,使乐器成为历史女性精神世界的声学镜像。把陈寅恪 “诗史互证” 方法延伸到音乐领域,借文学意象思维丰富音响叙事,构建历史学、文学与音乐学对话的新方法论体系。以柳如是为个案,在音乐实践中打破女性形象单一聆听感,注入刚劲表达,为音乐领域女性主义研究提供 “去标签化” 诠释。
(四)实际意义
创作上,开创“历史符号音乐化”新路径。以《如是》为例,用“主题变奏”手法,借按滑技法勾勒柳如是“烈女”气节,凭节奏编排刻画“侠女”气韵,让人物更鲜活,突破传统古筝曲单一叙事。演奏中,打破传统技法框架,融合潮州筝“活五调”韵味与现代音乐理念,在保留传统写意美感的同时,以现代处理拓展叙事空间,实现古典与现代结合,增强古筝演绎历史女性故事的时代张力。
二、研究内容
(一)乐曲《如是》文学底蕴与音乐特性
1. 文学底蕴
柳如是作为明清交替之际的传奇女性,其诗词创作本身便构成了自我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考证,柳如是晚年参与郑成功抗清活动,曾写下 “扁舟痛哭谢将军,日暮柴门鸟雀群。几负恩难酬未死,一生空许是能文”,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家国情怀。这些文本为音乐创作提供了 “才情” 与 “气节” 的双重意象支撑。
2.音乐特色:
《如是》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在首章《引子》中,作曲家采用古筝散板形式,以左手大幅度的滑音(跨度达两个八度)配合右手低沉的托擘,模拟古琴散音的古朴质感,营造出明末动荡的历史氛围。在第三章《侠》的快板段落,创新性地运用 “扫摇” 技法,即右手快速扫弦同时进行摇指,每秒达 12 次的高频震动配合左手连续的 “压按滑音”,使旋律在 D 宫调与 #F 羽调之间频繁转换,具象化柳如是参与抗清时的激烈心境。尾声部分引入微分音处理,通过左手对琴弦的不规则按压,产生类似潮州筝 “活五调” 的游移音高,传递出人物复杂的情感层次。
(二)音乐对文学形象的具象化转译
1. 文学中的柳如是:多维立体的女性形象
柳如是在文学记载中展现出强烈的身份矛盾性。她曾以 “男妆” 姿态与复社文人交往,《河东君传》记载其 “幅巾弓鞋,着男子服,口便给,神情潇洒,虽文士莫之及”,这种性别越界行为在当时礼教森严的社会中极具颠覆性。而在情感领域,她与钱谦益的 “绛云楼” 之恋中,既写下 “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的柔情蜜意,又在清军南下时劝钱谦益投水殉国,展现出情感与气节的双重张力。
2.音乐中的柳如是:声音符号的具象表达
在《如是》第二乐章《烈》中,作曲家运用 “切分节奏 + 逆行旋律” 的手法,当旋律进行到第 45 小节时,突然将原本的 4/4 拍改为混合拍子,右手大撮技法配合左手快速 “吟猱”,模拟出刀剑相击的紧张感,对应柳如是力劝钱谦益殉国的历史场景。而在第四乐章《情》中,采用古筝特有的“泛音列” 演奏,以高音区空灵的泛音(如第 78 小节的 d³ 泛音)叠加低音区的慢速刮奏,构建出虚实相生的音响空间,还原其诗词中 “空杯难醉月,独影易伤秋” 的孤寂心境。
3.二度创作:从文学到音乐的创造性转化
作曲家王中山在创作手记中提到,《如是》的主题动机来源于柳如是诗词的平仄韵律。例如,将“扁舟痛哭谢将军” 一句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转化为 G - A - B - G - #F - E - D 的旋律线条,并在后续发展中通过倒影、逆行等手法进行变奏。在配器上,创新性地加入尺八与二胡的对话,尺八的苍凉音色象征历史的厚重,二胡的滑音技法模仿人声的哽咽,共同构建出跨越时空的叙事语境。
(三)女性身份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多维映射
1. 历史维度:突破传统的女性实践
崇祯十一年,柳如是女扮男装拜谒复社领袖陈子龙,其《与牧斋先生书》中 “妾闻君子之交,有同符者,不以贵贱隔也” 的言论,直接挑战了当时 “男女授受不亲” 的礼教规范。更具突破性的是,她在清军占领南京后,不仅资助抗清义军,还策划 “绛云楼藏书转移” 行动,试图保存汉族文化火种,这种政治参与度远超同期女性。
2.文学维度:理想女性的想象与建构
清代文人将柳如是塑造为 “秦淮八艳” 之首,吴梅村在《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以 “玉京与我南中遇,笑说秦淮王气消。旧院风流数顿杨,梨园弟子爱陈汤” 侧面烘托其地位。近现代学者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更是将她升华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学建构本质上是不同时代对理想女性的价值投射。
(四)历史女性符号的当代嬗变与音乐表达
1. 古今女性地位的嬗变——身体自主权的历史困境与当代解缚
历史禁锢的制度性压迫:柳如是的人生轨迹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女性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禁锢;幼年被卖入娼寮,14 岁遭宰相周道登强纳为妾后被诬陷逐出,其命运始终被男性权力主导。她以“相府下堂妾”身份泛舟江湖的“自由”,实则是青楼女子无法落籍的制度性悲剧,其最终自缢,表面因钱氏族产争夺,本质是封建社会中女性缺乏财产权与话语权的必然结局符号价值的重审——从“秦淮艳妓”到“侠义主体”男性书写的历史长期将柳如是简化为三重标签:
① 才情装饰:诗词才华沦为文人宴饮的消遣,如与陈子龙、钱谦益的唱和被解读为“红颜韵事”;② 贞烈附属:劝钱谦益投水殉国的事迹被归为“烈女”道德符号,掩盖其“反清复明”的政治主体性;
③ 身体物化:“秦淮八艳之首”的称号强化了男性凝视下的欲望客体身份而《如是》通过音乐语法重构其精神内核:
·扫弦技法解构“贞烈”悲情:以低音区战鼓节奏映射她资助郑成功义军的豪举“侠女”形象, 而非仅聚焦投水殉国的“烈女”叙事;
·微分音颤吟还原矛盾性:潮州筝“活五调”的游移音高模拟她诗词中“欲死未成”的挣扎,展现刚柔并济的复杂人格。
·现代性解缚:乐器形制与女性主体的互文,现代二十一弦筝扩展的音域(较明代十三弦筝)为技法解放提供物理基础:左手大幅度的揉压振幅象征当代女性突破礼教束缚的声韵实践,从而完成从“被书写客体”到“行动主体”的符号升维。
2.音乐表达:历史符号的现代音乐诠释
《如是》融合古筝传统技法与现代音乐语言,将柳如是重塑为具当代生命力的女性符号。曲式上,五乐章打破线性叙事,《烈》《侠》的激昂与《情》的舒缓对比,恰似当代女性兼顾职场与生活的多元角色。旋律中,小二度冲突音程与调性游移,暗合现代女性在偏见与自我实现间的拉扯;《侠》乐章连续半音级进配左手大滑音,如女性突破困境的坚定。
三、结论
本研究围绕柳如是历史女性符号在古筝音乐中的转译展开,梳理了相关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内容和方向。通过跨学科理论支撑,探索古筝音乐对柳如是符号的转译可能性,不仅能填补音乐领域的研究空白,还能为历史女性符号的现代艺术表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转译模型的构建和不同历史女性特质的音乐表达差异,以完善该研究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 三联书店,2001.
[2]王丹红.《如是总谱》[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
[3]殷晓燕.性别视野下的柳如是身份、形象与自我价值认同[J].社会科学论坛,2017,(10):42-55.DOI:10.14185/j.cnki.issn1008-2026.2017.10.004.
[4]贺超.论柳如是诗词的美学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4,(04):96-99.
[5]王敏,尚继武.女中双秀胜须眉才情辞采惊天人——从柳如是、吴藻文学创作看明清女性意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2):146-149.
[6]刘丽芸,张文.女性符号与性别叙事——新世纪以来客家影视剧女性形象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41(01):70-74.DOI:10.13698/j.cnki.cn36-1346/c.2020.01.011.
[7]王安魁.《音乐符号学导论》[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
[8]钱永利.《明末清初妓女文化研究》[M]. 中华书局,2015.
[9]苏畅.《〈如是〉演奏意象处理探微》[J]. 中国音乐,2021(3):45-49.
[10]王中山.《古筝创新技法的符号学阐释——以扫摇为例》[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2):88-93.
[11]李银河.《身体政治视角下的历史女性重构》[J]. 妇女研究论丛,2005(4):12-17
[12]张悦.《明清才女诗词的音乐转译研究》[D]. 上海音乐学院,2020.
[13]陈倩,苏畅.当代古筝协奏曲创作的传统意蕴与形式创新——以《临安遗恨》《云裳诉》《如是》三部作品为例[J].人民音乐,2022,(10):32-36.
[14]马文青.历史·地域:古筝协奏曲《如是》的音乐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20.DOI:10.27245/d.cnki.gnjsu.2020.001718.
[15]龙迪勇.音乐的多媒介叙事论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06):1-7+11.
[16]杨赛. 《跨媒介艺术中的性别对话》[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17]杨静.“互文性”视域下的谭盾多媒体音乐——兼论《女书》的多重结构现象[J].音乐文化研究,2023,(01):111-119+6.
[18]赵蕴涵.王丹红古筝协奏曲《如是》音乐特色探析[D].吉林艺术学院,2021.DOI:10.27164/d.cnki.gjlyc.2021.000158.
[19]张亚蒙.古筝协奏曲《如是》戏剧性在音乐文本中的表现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2024.DOI:10.27402/d.cnki.gxayc.2024.000148.
[20]张欣瑶.古筝协奏曲《如是》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力探析[D].黑龙江大学,2022.DOI:10.27123/d.cnki.ghlju.2022.0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