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桥梁建设中的环境影响评估与防护措施研究
赵春光
内蒙古新开元建设有限公司 014000
摘要:桥梁在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水体、大气和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基于环境影响评估视角,分析桥梁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环境问题,探讨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干扰类型,并结合实际工程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旨在实现桥梁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市政工程建设。
关键词:市政桥梁;环境影响评估;生态保护;防护措施;可持续建设
引言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桥梁工程日益增多,其环境影响问题逐渐突出。市政桥梁除满足结构与功能要求外,更需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水土流失及生态扰动,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科学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是推动绿色低碳建设的关键。本文从桥梁建设不同阶段出发,分析其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护策略,为市政桥梁的环境友好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一、市政桥梁建设过程中的典型环境影响类型
市政桥梁建设在规划、施工、运营等不同阶段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常见的环境问题包括噪声扰民、空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及生物栖息地干扰等,这些影响在城市核心区域表现尤为明显。
在施工阶段,工程机械运行频繁,大量土方开挖与混凝土浇筑活动释放出大量粉尘与尾气,对周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施工产生的持续性噪声易对周边居民生活及学校、医院等敏感点造成干扰。同时,桥址开挖与临时道路铺设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局部生态系统退化。部分桥梁跨越河流时,还可能因施工废水、泥浆排放等问题,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在桥梁运营阶段,车辆通行带来的交通噪声、大气尾气排放和路面径流污染也持续存在,形成长期环境负荷。若未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绿化、隔声、排水系统等配套措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环境损伤。尤其在人口密集区域与生态敏感区,桥梁项目对环境的干扰更需引起重视,评估工作需更为精细和全面。
二、环境影响评估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意义
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是市政工程规划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可为工程设计优化、施工组织安排与生态补偿措施提供数据与依据,从源头上控制负面影响的扩大。
科学的环境评估工作应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从项目立项开始即介入,通过预评估、详细评估与后期监测环节,形成完整的管理闭环。EIA不仅关注当前的物理环境变化,更强调对未来环境趋势的预测与风险控制。例如,通过模拟桥梁建成后不同车流密度下的噪声传播模型,可提前设计隔音屏障、道路绿带等缓冲设施,减轻后期影响。
在项目审批过程中,EIA结果已成为政府监管、公众监督与专家论证的重要依据。一个科学、系统的环境评估报告,不仅提升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深度,也增强了社会对项目的认同度,减少了因环境问题引发的民众投诉与建设阻力。在实际操作中,越来越多的桥梁项目引入了GIS空间分析、无人机影像分析、建模仿真等现代技术,提升了评估的准确性与决策支持能力。
三、桥梁施工阶段的环境防护重点与措施
桥梁施工对环境的干扰较为直接,主要集中于噪声、粉尘、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等方面。为有效控制污染源,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方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优化施工工艺,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
噪声防治方面,应优先选择低噪音设备并定期维护,确保设备在合理工况下运行。对靠近居民区的作业面应设置临时声屏障或吸音围挡,控制作业时间避免夜间高噪作业。在涉及爆破、打桩等特殊工艺时,应事先公告并采取缓冲措施,减轻对周边的扰动。
扬尘控制方面,需加强裸土覆盖与施工道路洒水,设置洗车槽避免车辆带泥出场,同时建立高效除尘系统。搅拌站、堆料场等重点扬尘源应封闭管理,并定期检测空气颗粒物浓度,确保符合环保标准。
水环境保护同样重要。施工区域涉水作业应设置围堰,防止泥浆与废水直接排入河道,生活污水与施工废水应分类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对沿河植被与水生生物要设定缓冲带,施工人员应接受环保培训,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四、运营阶段的桥梁环境管理与长期防护
市政桥梁在投入运营后,虽然施工扰动减少,但其环境影响并未终止,运营期的噪声、废气与路面径流仍对城市环境造成持续负荷。合理的运行期环保措施设计与动态管理机制,是实现桥梁绿色运行的关键保障。
桥梁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减噪设计,如铺设低噪音路面材料、安装隔音屏障、设置防振设施等,降低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污染。对桥下空间进行合理绿化布置,不仅有助于降噪与净化空气,也能改善视觉环境,提升桥梁周边景观质量。
雨水径流是运营期的另一主要污染源,雨水夹带的汽车尾气残留、金属颗粒、橡胶碎屑等污染物可能排入城市水体。建设初期应设置雨水收集、沉淀与净化系统,确保径流达标排放。此外,桥梁结构表面材质应具备良好的自洁性,减少人为清洗与化学清洗频率,降低次生污染风险。
定期环境监测与维护制度也是保障措施的核心内容。通过布设环境传感设备,对噪声、水质、空气质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数据可视化与异常预警。市政部门可依据监测数据调整维护计划,确保桥梁始终在环保可控状态下运行。
五、提升环境友好型桥梁建设的政策与技术建议
为推动桥梁工程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需从政策、技术、管理等多维度完善建设体系。政策方面,应强化EIA在工程审批中的门槛作用,推广绿色市政工程评价标准,对生态影响小、环保设施完善的项目予以激励扶持。同时,应建立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溯机制,督促施工与运营单位严格履行环保职责。
技术层面,可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如设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驳岸等设施,增强雨水渗透与就地净化功能。在新材料方面,探索使用低污染、可降解、环境友好的建材,降低生产与使用环节的环境负担。利用BIM与GIS等技术开展环境仿真模拟,有助于提前识别敏感区域并优化施工方案。
管理机制方面,建议建立“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贯穿项目设计、施工、验收、运营全过程,形成“项目-企业-监管”三方联动格局。同时应加强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吸收社会监督力量,提升项目透明度与社会认同感。
结论
市政桥梁建设在促进交通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环境构成多重挑战。本文从环境影响评估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桥梁施工与运营阶段的典型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涵盖噪声治理、水体保护、生态修复与智能监测等方面的防护策略。未来桥梁工程应更加强调环境友好性,在规划之初就将环保理念贯穿始终,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保障共同推动绿色市政建设,助力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志伟, 王宏伟. 市政桥梁工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护措施[J]. 市政技术, 2021, 39(4): 68-72.
2.赵云峰, 李志刚.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城市桥梁施工污染控制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2, 14(2): 105-108.
3.国家生态环境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2.1—2016)[S].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6.
4.梁旭东, 胡林. 城市桥梁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治对策[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11): 54-57.